评论一部烂片,是一件浪费时间,又拉低档次的行为。但当一部片子明明烂得发霉,却又有一大堆人抢着吃,就是一次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了。
《前任3》这样的片子能够流行,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这片土地的魔幻性。
首先得承认,在一众罔顾现实凌空蹈步的国产片中,这部片子至少还有一点现实的肌理存在:它真实地触碰到了每一对男女分手后的心态——这是它能够流行的基础,但可能也是它唯一的优点了。
这是一部彻底不求上进的电影,导演触碰到了男女分手后的微妙心态,却一点也不想要更进一步地探究,而只是把它们像幻灯片一样展示出来,再配以磅礴的网络金句对它们进行简单归因。
而网络时代的观众是如此容易被这些金句所撩拨,都市里的痴男怨女们有足够的情绪与记忆,你只需要给他们一点由头,他们就能够自我代入,把你引为知己。
说白了,这种流行,和鸡汤自媒体的十万加同出一源:它们同样地撩拨那些最大公约数的情绪,那些浮光掠影的碎片化展示,总有一幕能够让你沉入记忆之海,得到一种虚幻的被理解的感受。
同样的,它们都拒绝对爱情或分手进行深刻的探究。因为深刻是流行的大敌。
深刻带来的是尖锐的刺痛,它会触及到那些爱情圣光之下的暗斑:那些猥琐的小心思,那些灰暗的计较,和那些见不得光的个人算计。
说得更难听一点,几乎每一段爱情童话的成立,都有赖于某种程度上的选择性失明。是不计较玫瑰上的刺,才让人有勇气去伸手采拮。
爱情是糊涂蛋的专利,精明是情爱的大敌。
当然,没有理由要求一部爱情童话去戳破这个粉色的泡沫。但作为一部讲述分手的电影,它缺乏一种最基本的诚实: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分手,都不会只是造化弄人,它更是男女双方的性格悲剧。
但在这部电影里,它不停地用“男人就是如何如何”、“女人就是如何如何”之类的廉价金句,把分手的原因,归咎于男女天然的差异——说到底,都是造化弄人啊!
整部电影里,男女主角的性格是扁平的,是非个性化的,所以无论如何你都看不出来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性格差异,甚至连一开始双方的吵架过程都避免描述——而这种冲突,才是一部分手戏能够真正触及内核的地方,因为在这样的冲突中,我们才能看到男女主角在这段感情中的无力。说得更明白点,是因为所有人都无法做到百分百的爱情至上,总有一些性格差距你没有能力为这段爱情克服,所以分手就成了结局。
《前任3》的成功,就在于它给了庸众们巨大的安慰,它让虚弱的我们不用去面对自己的无能。在这部电影,分手不过是命中注定的阴差阳错,我们是爱情至上深情款款的,一切都是造化弄人。它豁免掉每一对分手男女在分手这件事情上的责任,而换给我们一个爱情至上的虚幻童话。
说得更难堪一点,它的流行证明了人性里阴魂不散的虚荣,证明了如果有可能,在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人性弱点与塑造一个美好的虚幻人格之间,我们总是愿意选择后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