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尤其是新生儿,需要父母及时回应。新生儿哭泣时,父母在30秒内回应,不会引发婴儿生理指征的变化,这是有实证研究的。
婴儿需要从父母的及时回应中,逐步建立安全的神经回路:相信自己在哭泣时,是会被回应的。
于是,当婴儿听到父母的脚步声、在“妈妈在呢”这样的声音中、闻到父母身上的气味,通过这些,就可以感受到安全,并逐步延长等待时间。
我非常赞同温尼科特“没有婴儿,只有母婴”的观点。因为,单独的婴儿无法存活。
婴儿和母亲的幸福感来源于“同调一致性”,也就是父母跟婴儿基本同调:婴儿饿了,妈妈也刚好愿意哺乳;婴儿想睡,妈妈也能心神安宁陪伴入睡,而不是去搞睡眠训练;婴儿的目光寻找妈妈,妈妈也愉悦地回视婴儿。
婴儿信任自己能够被客体及时回应,便有安全感。也就不必动用妄想,掌控无常的外部世界的妄想。
感到安全的婴儿,得以一步步地感知、探索外部客体,感知它们需要多长时间到来、理解它们的功能、感知它们和自己的关系,逐步完成“自体客体分化”,最终发展出完善的“客体水平”的人格。
没有养育者的及时回应,感到不安的婴儿就得进入自恋幻想,幻想外部世界可以掌控,这样才有信心活下去。
这些自恋幻想,就成了“假自我”也就是身心灵常说的“小我”。所以,说来说去,核心还是一个词:自恋。
在生命的早期,没有被爱浇铸出稳稳的真实自体,也许终其一生,都活在“外部世界要受我掌控,我才能活下去”的自恋幻想里。
亲们好!一天愉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