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电视VS看书
照例又跟老公掰扯多读几本书这事儿,在他一边摁遥控器一边问我是《雍正王朝》好看还是《康熙王朝》好看时。
我随口回到“看纸质书更好”,标准的答非所问。却是我最想给出的回答。
我是真心觉得看书要比看电视剧更加原汁原味,不论是场景描写还是人物形象塑造,电视剧不知到被弱化多少倍了。
还不无遗憾的说当年有买成套的二月河签名版的机会,错过了,如今先生仙逝,徒留遗憾。
我这边碎碎念,那厢,人家手里遥控器不停的摁,还在找想看的电视剧。
自然又是引来的了我的一番“鄙视”加“唾弃”。
忍不住循循善诱:老公。干脆咱把“帝王系列”买过来,或者咱去附近的“诸葛书屋”租着看,多好。
“切……先瞅瞅书架上的书你看完没?又想着买买买。”
“你知道个啥?书也需要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需求当然得有不同的书来满足……”
我俩就这样你来我往了一番,结果自然是谁也没说服谁,继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好吧,我承认,我忍不住生出了几分“夏虫不可与冰”的无力感。
不对呀,我的灵活思维哪里去了?我完全可以换一种话语体系怼回去呀?
谁说书架上的书看完了才可以再买?
二,菜多买VS少买
你瞧瞧厨房的储物架上白菜,冬瓜、土豆,西红柿、芹菜……这还不说冰箱里的牛肉、羊肉、猪肉……明明已经有这么多的荤、素菜了,你不还是不停的往屋里买买买吗?
为这,我可没少提反对意见,理由是边吃边买,囤积菜犯不着,人不多食量小,少量购入,常吃常鲜,尤其青菜不好放,买那么多干嘛?
提醒多次,依然放不下人家采购的“热情”。
莫名的。灵关乍现,醒悟到:我反对你不停往家里囤菜,你不支持我不停的往家里囤书,背后的原理应该一致吧!
不都是做了自认为正确的事吗?
只是每次我的振振有词,是因为我觉得买书、读书是件雅事,却忘记了你回家家里顺手买菜也是一件呵护家人的暖心事。
二者其实多没错嘛。
三,叫外卖VS DIY
再想想孩子们总爱点外卖这事,不也屡屡被我们俩批判吗?
理由是家里各种食材都有,完全可以自己做,卫生健康又实惠,外面点的外卖,多油多盐添加剂,膨化油炸类居多,花钱买垃圾食品,何苦来哉?
你再苦口婆心,也挡不住孩子们对外卖的热情,争论上演了若干次,最终还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若把三者放一起细想想,孩子们就爱外卖那一口,老公就是心细回家路上买食材,我就是听完某些课、看了某些文章后,hold自己的心动下单买买买。
以上帝视角或全能视角来看,三者岂不是一回事么,都是做自认为有意义、有趣的事,指责别人是因为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考量。
背后隐藏的,是换位思考能力缺失,是共情能力太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不能一味强求别人跟你完全同频共振,你可以提意见,可以给对方选择权,但不能强逼人家按你的预设答案去选择。
推而广之,常规的教学模式不就是老师非要按照自己提前的预设(备课思路)走,孩子有自主的选择。
不是“有冰融化之后是什么”的问题吗,回答“水”是正确的,回答“春天”就是错误的。
如今自己成人,和家人相处、和别人相处还是这种固化的思维模式,果然,细思极恐!
拥有选择权才是自由的,给到别人更多的选择权才是民主的,常会换位思考才是明智的。
漫说细语,生活中值得咂摸品味的还真不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