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曾国藩(130)
第二十章
躬身请教处世经 戒尔“傲”字方行稳
上文讲到:多年之后,曾国藩在家信中回忆起此事,显得颇为后悔:“我自从己亥年(道光十九年)在外拜客,至今以为恨事。将来万一做外官,或督抚,或学政,从前施情于我者,或数百,或数千,皆钓饵也。渠若到任上来,不应则失之刻薄,应之则施一报十,尚不足满其欲……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
四处拜客与四妹婚事铺张二事,是曾氏后期极为后悔之事。而于当时,曾国藩却也不是十分理解爷爷这么安排的意图。但,对于一向奉爷爷为神明能人的曾国藩来说,爷爷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爷爷这么做,肯定是他认为极其重要、且必要,而又不能言明于他人所知的道理,也就没再询问,只是依着照做了。
可见,此一时期,爷爷自身也比较矛盾。比如,有次拜客返回家中时,时间稍早,曾国藩就与父亲一起向爷爷请安,并说了近日拜客收获几何,想看看爷爷还有什么需要交待时,就感觉星冈公十分清醒,爷爷说:“吾家以农为业,虽富贵,毋失其旧。彼为翰林,事业方长,吾家中仓用无使关问,以累其心”。意思是:我们家都是种田的,现在突然有了个当官的,仍然需要保持之前的本色。家里要继续省吃俭用,绝不能搞得没了钱,去问他要,使他心累。
反复之间,却也令人困惑。有了困惑,自是让曾国藩心里变得不踏实了。曾国藩也不由得心想,回家一年了,马上假满回京,自己有无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呢?细想之下,也觉心中仍有不安,还好,现在正于家中,可向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社会经验老道的爷爷请教一二。
躬身向祖父请教处世经
在曾国藩的心目中,爷爷一向是老道干练、处惊不变,而且“言论威仪”、“气概雄伟非常”,着实是个令人佩服之人。
荷叶塘的亲友乡邻也都知曾二公家教甚严,无论是哪个子孙,如若犯了错误,往往在稠人广众之中,大声呵斥,一点都不宽容。严格的家教,自小的历练,早使得曾国藩养成了内刚外柔,品性敦厚,坚韧不拔的持重性格,使之少了很多同龄人中的毛躁,多了许多同龄人少有的城府与稳重。虽如此,但真要步入京城,远离偏于一隅的湖南湘乡,心里还是有好多忐忑的。于是,在又忙了一天的拜客后,一返回家里,就直接回到堂屋去找爷爷了。
在曾家,不知道为什么,上上下下的家人都比较惊恐爷爷。特别是父亲,一见到爷爷就有那种格外的恭恭敬敬,完全不是那种儿子敬老子的那种尊敬,而是充满了恐慌式的敬畏。奶奶也是,在爷爷面前大气都不敢出,常常是爷爷不在家,或者不在身边时,才敢大声与父亲麟书、与大家伙儿说话。只要一听到爷爷回来的声音,或者一听到家人说爷爷马上就要回来了,立刻就不再出声说话了。小时候也听父亲说过,爷爷年轻时在曾祖面前可不是这样的。曾祖父竟希公也是场面之人,对家人的管教也比较严格,但祖父却并不怎么惧怕他。特别是爷爷年轻时,虽然对人也有礼节礼貌,但其行为总是我行我素,向来不受曾祖父的约束,曾一度招来乡邻的非议。
在曾国藩的心目中,爷爷的形象却是这样的:“声如洪钟,见者惮慑”;爷爷是一个很有气场的人,确实是让人第一次见到时就有着不一样的感觉:严肃、正气,直接就给人一种庄重感,使得人们在他页面前都不敢轻易的没正形似的随性。虽然爷爷很威严,但却“温良博爱”,决不是冷血薄爱之人,而是“物无不尽之情”,对人也是格外的热情与大度。处理事情时,时有“惊人之语”和大气见解而倍受人尊敬,“独其生平雅言,有足垂训来叶者”,时时有人寻其解决纷争,以平讼事,极有威信,令人信服。特别是近期,自去年获皇恩后,上自县衙、下至四邻,一有讼争,都竞相来白杨坪找祖父平息事件,好像只有他才让人觉得公平合理。争讼之人往往气汹汹而来、心平平而去,使得爷爷的威望大增。爷爷更是乐此不疲,也使得渐已宽松的家境越发轻松地获得新的进项了。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