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公说要注册一个科技教育公司,让我帮忙起名字,我于是又拿起来经典再读。
《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易经》……这些大大扩展我认知,带我从懵懂走向成长的经典,真的是爱不释手,百读不厌。
到现在还有好多不理解的地方,但是只是看懂的地方,就指导了我方方面面,好多地方曾经颠覆了我的认知。
今天从《论语》里面找出几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两句是上学的时候在语文课本上学的,但是到现在都在指导着自己。
上学的时候,也就是第一次见这些话的时候,对我冲击最大,我在心里下决心要认真去力行的两句话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人谋而不忠乎?”
当时没有想太多,现在发现当时的决定,是改变自己成长自己的决定。
因为自己在别人不理解自己,误解自己的时候,会生气。原来可以在这样的时候不生气,而且君子就是这样做的。
为他人办事的时候,是不是像办自己的事一样认真用心呢?好像自己都几乎没有为别人办事的时候,这样可不行。
原来读书改变认知就是这样发生的,就是冲击到自己的内容,往往就是自己需要改变和成长的地方。
所以读书绝对是一个提升认知,成长自己的触手可及的办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第一次正式读《论语》我是把这句话抄下来的,那是2008年。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真的太震撼了。
我当时性格内向,参加工作四年。内心里挺渴望有更多人愿意和自己交往,也希望自己在能被称为优秀教师。
可是这两句话“不要担心别人不认识了解自己,应该担心自己不认识不了解别人。”
“不要担心自己在社会里,在工作上,没有自己的位置,而要担心自己有什么本领和能力让自己可以立足。”
很打脸的话,也是很让自己看清楚真相,很能指导自己成长改变的话!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又想起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因为自己曾经有着清晰的道德观,是非对错观,用来要求自己,也用来评价他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经常会在心里盘旋,因为自己希望自己不要“至察”,希望自己能“有徒”。
但是一直做不到,因为自己看到别人的不对不好,放不下,但是又觉得这样做不对。
直到遇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才发现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原来自己不是“仁者”,没有“恶人”的资格。
只有仁者才有资格评价人好和不好。
前两天宋老师讲了一个故事,让我更加清晰的看到了这个点,并且在评价还是不评价他人这个点上终于有了自由。
有个来访者,她的婆婆总是说东家长西家短,议论别人,说人家坏话。她觉得很讨厌。
老师问她,你婆婆都怎么议论别人呀。
她说“她说,谁谁家孩子大人不好好管,现在怎么怎么了。孩子小时候不好好管可不行。”
老师说,这不算说别人坏话呀,是从他人的人生经验里吸取教训,和家人交流,希望引以为戒。她并不是看笑话的心态和语气。
为什么这位女士会有这种看法呢,是因为她自己的认知。
在原生家庭里,她的妈妈从来都不会去跟她分享人生经验教训这样的谈话。
她就觉得这就是议论人,说人坏话。
而在这一点上,我的妈妈给了我“说人东家长西家短,聊闲天不好”这样的认知,所以我也从来不说别人的事,会认为凑在一起闲聊就是在扯闲话。
于是我少了好多与人交流的机会,也多了许多读书的时光。
现在终于在这件事上自由了。
只要是为了他人好,说什么都是对的,只要是为了贬低别人显示自己,就是不对的。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人类弘大存在里的一部分,也是所有人类的经验和教训。
每一个人都会有做得对做的错,做得好做的不好的事情。
那些把自己和他人视为一体的人就是仁者,他们无论谈论什么内容,都是为了所有当事人的进步。
那些把自己看做高人一等,与众不同的人,其实是没有资格说别人的对错的。
今天就先分享这些吧。
不知道你有什么看法和收获,可以留言谈论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