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闲来无事,翻了一下B站的影视频道。看了一部名为《十二公民》的电影,是2014年上映的影片。也该是老片了吧。
影片中的演员看起来眼熟,但又想不起来再哪见过。这窘状也许是我已不关注娱乐圈很久造成的了。
不过,不管知不知道影片中是否有娱乐明星,都不会影响观影体验的。
一看片名,我就大概猜到这部电影必然与曾经被奉为经典影片的《十二怒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果不其然,影片内容有着极大相似之处。依然是十二人陪审团对某件凶杀案进行讨论,并对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进行判断。
只是《十二怒汉》中的陪审团是被设定在真实的法庭,而《十二公民》中的陪审团是模拟的。犯人从黑人少年变成了富二代,陪审团成员从美国白人变成了国人中的各个阶层。
就内容而言,似乎时代跨度极大的两部影片在内容上其实是极为相似的。只是《十二公民》显然因时代的不同增加了新的矛盾点在其中。
对于相似的内容,我倒是未曾感到无聊。这一半是因为演员演技颇佳,演的行云流水,真实活现,未见做作。
另一方面虽然两部影片内核相似,但相同的内核未曾在新时代褪色。
影片浅层面上弘扬了对生命的尊重和谨慎态度。但深层面里却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是真理?
众口一词能做为真理吗?人是否愿意对声称具有“绝对性”的事物进行辩思呢?当维护绝对性事物时,是否真的是出于对绝对性事物的认同呢?
影片一开始,大部分模拟陪审团成员表现出极度的不耐烦。既定的事实何必讨论,只要走个过场不就可以了。
对错与否与他们什么干系呢?当人遇到自己不想干的事时都不愿意多花时间吧。
当少数派提出案情中的疑点要求进行讨论的时候,多数派的情绪被一点点积累了起来。多数派中出现了理智派,激情派,随波逐流派等等不同的面孔。
随着少数派的一个又一个的质疑。多数派积累的怒火终于爆发了。不止是对少数派的,也有对多数派内部的,更有对自己的。
讨论也不是单纯对案情讨论了,也带着自己情绪的宣泄和偏见。看起来只是为了坚持而坚持,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了。
十二人的互动宛然一个缩小版的社会景象。每个人都带着自己有色眼光批判着其他人,有歧视也有怨愤。
当然,影片还是要宣扬积极能量的。在激烈争吵后,众人的良知之光闪现,放下了偏见,经过讨论断定犯罪嫌疑人无罪。
突然想到《十二怒汉》中的一个片段。那个黑人少年一直望着陪审团那十二个白人男子,眼神清澈。但瞅的人一阵心揪。这个场面一直难望。
《十二公民》因为是模拟陪审团,所以这样的场面却是没有的。但效果都达到了吧。
艺术源于生活,但生活未必是艺术。影片的内容是鼓舞人心的,人性的良善终于战胜了冷漠和残酷。
但现实中人们多数时未见到如此鼓舞之事。更可能一直处在各种负面情绪之中。
偏见,冷漠和暴躁等不好的情绪缠绕着我们,促使我们做出不那么善良的决定。所以看到某些结果也不是那么心安理得的吧。
时代不断变化,科技不断迭代更新。但有些事总是一样的。不断提醒着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我们够公正善良的审视每一个人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