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关中平原陕西,那里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有着秦腔和皮影戏。每年六月中旬,就会有一班子人搭建起一个棚子,在棚子里表演着皮影。
女儿小时候我曾带她去看。棚子里摆满了了长木椅,⽼少坐在木椅上,有说有笑。表演者们在屏幕后⽤用竹条挑着兽皮做成的彩色小人,咿咿呀呀的唱着,皮影戏大多取材民间故事或四大名著,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四郎探母等。
女儿坐在我旁边,靠在我的臂弯里,轻拍着小手,也轻声跟着戏唱。响亮的锣鼓声击碎傍晚的宁静。人们起身,欢呼声、赞美声与巴掌声搅拌在一起。艺人们也在后台互相鼓掌。为这次完美的演出鼓掌。
这种热闹,将会持续到六月过完。
白驹过隙,时光急急流逝。家乡的皮影戏我已经很久没去看过了了,如海浪般的工作席卷了我,眼前永远都是一块银白色的屏幕。
女儿初中毕业后的暑假我们赶去陕西。临行前,她嘴里还念叨着皮影戏。
的确,皮影戏是连接着我和家乡的桥梁。那晚,我又和女儿再次去看皮影戏。大棚里,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大多是些“无业游民”或是些年过古稀的老人和一堆流鼻涕的孩子。
女儿在惊讶之余也不忘选第一排的位置,她说这样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我们在木椅上坐下,环顾四周,指尖轻轻划过陈旧的有点开裂的木椅,抬头是破旧的棚顶。熟悉的锣鼓声在耳边响起,舞台上灯光亮起,艺人们熟练地挑着“兽皮白素贞”和“兽皮许仙”。
千年等一回悠扬的歌声在棚里流转。
令人奇怪,几年后,再次观看⽪影戏时,却无法找到曾经的喜悦。大棚里的兽皮小人明明近在咫尺,可深感陌生,即使坐在第一排,伸手还是触碰不了屏幕上跳动的彩色皮影。
等到戏曲结束,艺人们挨个出来给观众弯腰致谢,但是观众们伸着懒腰、打着哈欠稀稀散散的离去。
我也站起来,伸手去牵女儿,却被后台的鼓掌声打断。好奇心重的女儿上前偷看,只见那群表演者眼角泛光,为对方鼓掌。
天边翻滚的如血般的夕阳被夜幕深深淹没。我和女儿沉默的走在路上。
“妈妈,为什么没人来看戏了?”
女儿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我莫名其妙,但还是回答道:“因为有了电子产品,而且戏剧也过时了。”
女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接着问:“你猜,那些表演会不会是给自己鼓掌? 为自己还坚守在演皮影戏这一职位上?或是为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依然坚持传播传统文化而骄傲?”
我愣住了。
因为我从未认为这是传播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我只认为这就是消遣而已。而这些艺人们却在为这场精彩的演出鼓掌,为自己在职业坚守鼓掌,为积极传播传统文化鼓掌。
艺人们不仅是在表演,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敬仰。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元素,为何有的会渐渐失传?
皮影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精髓的一部分,是独一无二的。但为何有些人总仰慕国外的文化,认为外国的月亮是最圆的?舶来品就最好,扪心自问,这难道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丢弃?
我们身体内流淌着的,是中国人的血;我们学的是中国的文化。
中华文化需要传承与发扬!
这种独特的艺术,眼看就要失传,年轻人更喜欢电子产品,喜欢综艺节目与肥皂剧,谁还会看这幕布上的影子戏呢?
那一晚,年仅十五岁的女儿,告诉我这样的一个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