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听了奴隶社会的一场直播,依然是工作坊的宣传推介,但只要有李一诺在的直播,总是能给我带来思维层面的收获。
1. 关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的观念是什么?
世界是个草台班子,我们不能以个人追求的完美标准和要求生存于其中,不然会让自己承载很多无端的痛苦和对世界的敌意。要认识到有些痛苦的根源不在于个体,而是源于世界结构或时代的层面。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认识到这个道理,并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观点,才能做到自怡自洽。做好自己能控制的,接受自己不能控制的。
除了应试教育习得的学科知识,这些年从学校、家庭、社会及书上获得的知识和经历还是很少的。一方面是自己的性格使然,无论是外在原生家庭的影响,还是内在基因的决定,个体的性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视野和行动的高度;另一方是思考力的问题,接触的知识是单一的,没有进行立体地联结,并糅合多元多方面的信息,没有对其主动地理解和加工,缺少思辨能力,还有就是没有进行复盘总结。
不进行复盘总结,就无法更新认知和做出改变。回到性格上来,我自认为是保守且不容易发生改变的人,无论是从观念和意志力上。说到意志力,强大的韧性和容忍力也是我很大的一个优势。但凡事有两面性,它又让我过于忠诚自己的内心和长久以来形成的特质(固本善良),不懂得融入和适应,最起码在行动融入上,是很难的 。
格局的打开,需要我们储备多元化的知识,跨领域跨学科,人文、地理、历史、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的拓充并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很好地应用在生活中,最后印刻在人的骨子中,形成一种风格和气质。
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扪心自问,我期望自我提升的意义是什么?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还是盲目从众,或者是传统精英观念里想获得的莫须有的优越感?
如果是喜欢,兴趣使然,那为什么我又在散漫的、休闲时间里,不会想着主动去提升自我呢?是因为休闲时间没有动力,累了,还是因为不感兴趣?
那我感兴趣什么呢?我的底层在需要些什么?
我似乎内心是缺乏底气的,全部的自信和安全感都来自外界。所以我希望去提升自己,让自己看起来足够优秀、高尚,优雅,才能让外界和自己认可自己。根源在于,我认为只有自己优秀了,才值得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那我本身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如果我不优秀呢,是不是活着就没有意义?
那在独处、没有外界的环境里,我又在做什么呢?这才是我感兴趣的事
1. 我喜欢关注关心的人的动态,喜欢关注新鲜的事情
2. 我不喜欢太时尚的生活方式,相对比较保守,传统,过那种循规蹈矩的小日子
3. 我不喜欢虚假的外在,喜欢呈现最真实的自己,甚至在具有社会属性的外表上,也不在意。
兴趣的根源,本身还是性格导致的,性格的根源,又源于外在环境和内在的本我,性格决定命运,是有道理的。但李一诺让我们看到,个体的命运和时代更是紧密相连。在时代面前,个体的努力与挣扎显得微不足道。
2. 我的认知是怎么样的?如果认知和别人不同,我如何面对?
李一诺讲到我们做一件事,能不能,敢不敢,想不想。
能不能,是一种能力。理解和思考,并做出选择
敢不敢,是一种认知。当我们认同别人的观念,惧怕此观念下的后果,才缺乏迈出这一步的勇气。
想不想,是一种意愿。当克服上了上面2个能力和认知层面的障碍后,想不想是更直接、更主观的选择了。
3. 为什么嘉宾的能力,思维和口头表达都那么强
我觉得还是源于上面第一点提到的,我没有构建强大的知识网络体系,没有思辨能力及敏捷的思维反应,没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当三者结合起来,我理解可以变成在当前这个认知下的更优秀的人。
直播的嘉宾是来自职场的,她们的口头表达和思维逻辑非常清晰和统一,让我膜拜。金句如:抱着铅球,跑人生马拉松。在对与不对之间,还有一片田野,我在那里等你。抬头看月亮,低头六便士,新疆阿勒泰,在你我心中。
4. 如何提问?
我现在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因为“书”看得太少,知识储备不足,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浅薄,阅历匮乏,要命的是还不会复盘总结,并实时改变自己。长期追求着心中的阿勒泰,追求单纯角度的完美,甚至成为一种执念。自我的可塑性很低。
如果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能更深入,看问题的角度更多元,那么就不只是在执行解决问题层面,而会想的更周到,观点和决策也会更独特,彼时能力也就凸显出来了。
这一点就回应了上文的第2点,能不能。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
5. 最后的自我剖析和总结
一个思想比较传统和保守的人,坚韧、能忍、耐力强
喜欢追逐新事物,内心却不容易被新事物改变,追求自我的真实
有责任感、认真细心
追求上进,追求内心的那束光
善良、淳朴、单纯、多年如一
热情真诚,喜欢和人打交道,关注他们的需求
知识维度单一较浅薄,思考不够主动,语言表达能力随状态而变
自我认可程度低,自我价值感来自精英理论,和外界的评价
忧虑体质:心态比较依赖外界环境变化,抗压能力差,容易焦虑
但无法敞开心扉,去真正地贴近别人的内心,尤其是和性格、观念、生活方式上无法吻合的人,会求同存异。更倾向于搭子模式
不太感兴趣理科知识和数理性的知识
话说回来,如果在年少时能有这样获得自我认知的方式或对自己认知足够,
我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