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樊登读书讲一行禅师的《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提到对于自己的情绪,哪怕是恐惧、愤怒,也要觉察,并把它们当自己的孩子,像照顾小孩一样照顾它们。当情绪出现时,不要总是自责。
觉察情绪,在《当下的力量》中也讲过。今天耳朵里听到,一下子几件事连贯起来,豁然开朗。
《当下的力量》是我几个月前仔细读过的,我开始认识到“情绪”;知道情绪其实不分好与坏,无论何种情绪都是自身正常需求的体现;懂得了以类似于超脱事件双方的“第三方”视角觉察情绪,而非试图控制或压制自己的情绪。那段时间,我努力体会、运用,感觉像刚学走路的婴儿一样,懵懂前进。那应该是最沉浸其中的一段时间。
书读完了,一个多月后,我发现自己已经基本做不到在当下觉察情绪了,也找不到读书那段时间沉浸的感觉。感觉很失落,觉得自己只能靠不停地读这本书才能做到的话,根本无法内化和进步。
但是我今天回想,自己其实还是有进步的。
最开始,家里发生争执,我会充满愤怒跟家人争论,各自声音一个比一个高。事后自己的愤怒和失落还很难化解,要纠结好几天。后来,类似的争执发生时,我仍会愤怒情绪冲上头,大声争辩。但事后平静下来,会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是怎么样的,会分析情绪发生的根源是什么。这个其实算情绪的“后知后觉”。再后来,我发现自己在事发当时,也就是情绪突然而来的时候,有时会意识到情绪,从而及时告诉自己不要情绪大爆炸,避免无谓冲突。这一步应该已接近在情绪发生的同时“觉察情绪”。
就像上周末的一件事。晚上给曼妞洗澡安顿睡觉,本来就比较晚了,她还精神很好,总事儿事儿的,洗澡要边洗边玩,准备刷牙又要吃东西,吃东西时又要“慢慢品味”,等要涂面霜时又非要用小挖勺。关键是天气比较凉,她偏要在床上动来动去不盖被子,好不容易感冒快好,怕是又要着凉。
这么一系列“动作”下来,越来越接近我内心的忍耐度。终于受不了了,感觉马上要脱口而出把她凶一顿。但在言语出口前一秒,心里一顿,出口的话改为:“我的耐心快被你磨没了!我现在很烦躁!”虽然表情和语气还是比较凶(实在情绪在此),但总算没有直接责备她。
她一愣,还是有点吓到了,赶紧钻到被窝里乖乖睡觉。
关灯后,我深呼吸,情绪平稳些。我问她:“刚才妈妈语气有点凶是不是?你被吓到了是吗?”
“嗯!”黑暗里都能感觉到她使劲点头。
“因为妈妈刚才没耐心了,很焦躁。你折腾半天不睡觉,又不盖被子,真怕你着凉。妈妈刚才的样子,像不像跑出来一只小怪兽?”忽然想到了大J小D有篇文章讲过,把愤怒等情绪比作“怪兽”,拿来借用了。
“嗯!”又是使劲点头。
“这就是情绪,有些生气啊、害怕啊、焦躁啊,这些情绪出现的时候就像小怪兽一样,你也有过,对不对?妈妈和你都要学着怎么和这些情绪相处,怎么处理……”可惜我不记得大J小D那篇文中关于如何解释处理情绪的部分,没法讲更多(储备不够,自我反省)。
“现在妈妈不焦躁了,可以抱抱吗?”她马上蹭到我身边使劲抱着我。
我想,我在这件事中大概做到了事发当时觉察到情绪。但没有马上分析出情绪背后的需求。我失去耐心、焦躁,除了担心曼妞受凉,其实更多是因为自己当时感到疲惫,想尽快安顿她睡觉后自己可以休息。我的心思盯着后面的时间,自然希望当下这件事快快结束。而曼妞正好不太困,精神好,还在跟我玩闹。如果在当时能意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我可以心平气和地跟曼妞解释,因为妈妈累了,能不能跟妈妈一起早点休息?
这也是自己下一步要努力做到的。事发当时觉察情绪,并分析出情绪背后的需求,从而针对需求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
写到这里,终于发现,这些其实还是公号女神30《生活逻辑课》中讲过的。其实这个是启蒙课,随后自己看各种相关的书,总觉得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最后转一圈又回到这个课讲过的理论和方法中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