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女儿对我说:“爸,我给你提个意见,你知道为什么我不喜欢听你说话吗?你总是太自我,因为你受了委屈,所以对我严格要求!你能不能忘掉自己多讲讲对方喜欢听的话。”
女儿的这句话具备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事实——给我提意见,我说话有问题;感受——不喜欢;原因——我受了委屈所以害怕悲剧重演,对她严格要求;请求——忘掉自我,讲对方喜欢听的话。女儿的话让我反思,她说的正好是我的短板。
首先,我真的太自我,话语中过多的强调自我,炫耀自我成分过多,不顾听众成分较少。如果沟通时,我能忘却自己,换位思考,站在“对方想知道”的角度去交流,会增加听众的认可度,大大提高自己的语言魅力,从而实现有效沟通。
其次,因为我受了委屈,所以严格要求子女。我受的委屈是:在我初中毕业时,我报考的志愿是高中,结果因为家里贫困,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父亲找班主任把我的志愿篡改成师范。那个时候,上中专可以享受商品粮,包分配工作,不用再上三年高中和几年大学,当时称之为“走近路,提前吃商品粮”。但是这样做,却断了我的大学梦,我理解父亲的决定,但是这是我的委屈。我不知道给女儿讲多少次了这件事,以及我上初中时是多么的努力,本想告诉女儿我不会再让悲剧重演,希望她能像我一样,努力学习。也正是因为自己的大学梦想没有实现,所以,我不能容忍女儿学习不努力,成绩下降,我和女儿的沟通几乎“三句不离学习,不离成绩”。但是,这种教育的效果总不太理想,女儿并未达到我所期望的卓越,甚至还有点叛逆。我对女儿一边说着“只要你幸福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一边带着嘲讽的口吻批评她不努力学习,而且还总是列举我初中时是如何勤奋学习,并在她面前多次扬言:“如果让我和你一个班,我一个月就能超越你!”我必须认真反思我的这些语言是不是属于“暴力沟通”的范畴,到底对她起到什么作用,有没有另一种比这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孩子永远都是自己的孩子,但是作为父母,我们不能任何时候都把孩子当成孩子看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需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去看待,平等、尊重、关爱、包容。因为,孩子要学会自己长大,把自己变成大人,变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她们未必喜欢变成父母的样子。所以,当我们带着“自以为是的爱和理论”去教育孩子时,孩子可能表面上屈服或者沉默,但是心中一定是在说:“你是你,我是我!”出现这种彼此尴尬的局面,真正的原因是父母不懂得“非暴力沟通”,不懂得“儿童心理学”,不能以儿童视角来了解孩子,所以,最终结果是,孩子被父母批评的流下委屈的眼泪和沉默不语。
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改变自己的暴力语言,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人,不要强迫把孩子变成自己心中的想像的样子,而是慢慢引导,帮助孩子成为她自己心中最美的样子,才是正确的家教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