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巧用课本资源,引领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巧用课本资源,引领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作者: 一棵树的倒影 | 来源:发表于2021-12-20 16:16 被阅读0次

    《女娲造人》是一篇自读课文,如何带领学生读懂这篇神话?我利用课文旁的三个批注,把学生引入更深的文本解读。让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沉醉不知归路。

    第一个批注:女娲是一个女神,却处处显示出人的特性,边读边画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根据这个批注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不如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语句来说。

    学生说到了很多,不如说它是一个可爱的人。一个童心未泯的人,一个勤奋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个聪明伶俐的人,一个有办法的人,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

    你看用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把学生引入了文本,让他去找女娲作为人的特性。她感到非常孤独,有些疲倦,假装生气,对着影子笑,满心欢喜呀,眉开眼笑等等,这样一个女神的形象一下子变得立体了。

    第二个批注是:说也奇怪,是神话、童话的作品中常用的话,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

    学生体会说也奇怪,这四个字真的很奇怪,它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着你那颗好奇的心啊,让你去继续的去探索这个神话的奥秘。

    第三个批注是:女娲用黄土造人,而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你能从这个巧合中读出什么?

    学生说,这句话说明了我们人类是离不开土地的。人就是土地的一部分,人死后也会入土为安,化为泥土。我又联系到艾青的那首诗《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里的土地就是祖国母亲的一个象征。还有的同学说,土地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都是大地的儿子,我们都生长在这个大地之上,离开了土地,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从神话当中我们也看到我们离不开土地。还有的同学说我们既要脚踏实地,还要仰望星空,我们生活在土地之上,死后呢也要化作泥土,更好地造福,让土地更肥沃,联想到了古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你看三个批注把学生引入了神话文本解读的更深处。所以这篇文章中除了对女娲造人的时候智慧的赞美,同时也对土地的一种赞美。土地是国家的象征,寸土都不能丢失。

    最后我又用课文的阅读提示,对照下面《风俗通》里的记载: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 ,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课文神话的细节描写,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看看课文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见作者的想象力,又做了怎样的删减?为何要这样处理?学生结合注释对这段文字作了解读。他们也读懂了,删掉了一部分,体现出了贫富的贵贱之分。这篇课文当中是没有体现这种贫富差距,而是体现人人平等。这也能够看出作者的情感的倾向。

    最后学生能够找到这篇文章对女娲的赞美之情,还有对生命的一种礼赞。比如说文中对“人”的称呼就有非常多。这些称呼中都满含着爱意,比如心爱的孩子、可爱的小人、小人儿、灵敏的小生物等等。都体现出了对生命的一种赞美和喜悦。

    巧用课文资源,让学生深入的解读文本,我想这是部编教材改编后,它的阅读提示和旁批也是精心的做了编辑,所以这些资源我们要好好的利用起来。作为课堂活动设计的好抓手,引领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巧用课本资源,引领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rjz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