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学生习作时都存在着很严重的“写作虚假症”,即作文所举的事例虚假,不合情理,内容空洞,言之无物。阅读了《语文深度学习丶写作教学卷》终于搞明白了“写作虚假症”的症状及其治疗策略。
一、看症状
症状一:假
学生习作中常常有以下高频素材:
我生病发烧了,妈妈整夜不睡觉照顾我,爸爸背着我一步步走到医院……
我考试没考好,是同桌的鼓励让我克服难关,重燃斗志,差生逆袭……
生病发烧了,需要一整夜都不睡觉吗?为什么不开车,什么年代了,爸爸还要背着我走到医院?我的伤心和难过,是同桌的一番鼓励就能够让我克服难关,实现逆袭的吗?这些材料的描述里面总是有很多不合情理之处,让人一看就非常刻意,非常虚假。用这样的假事例堆积出来的作文,很难打动人。
症状二:大
学生写的作文往往让人感觉前后摸不着头脑,很多情节的出现比较随意,缺少前因后果,缺乏真实感、合理性,让人读完以后感觉故事很庞大,但是细节很粗糙。这就是“假大空”中的“大”病。因为“大而化之”的叙述,让故事缺乏真实感,从而变得虚假。
症状三:空
习作中和“大”病差不多的病症就是“空”。造成作文书写空洞的原因,要么是缺乏事例的描述和支持,要么就是缺少细节,让人读了以后感觉没有真实感。
总的来说,让文章虚假的三大病症就是“不合情理、大而化之、空洞无物”。
二、巧治疗
那么知道了虚假文章的三大病症之后,该如何进行治疗呢?
邓彤博士在本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治疗策略,分别是:合理化解释、情景化叙述和脑补细节术。
策略一:合理化解释
合理化解释,顾名思义就是要对文章中的一切叙述做出合理化的解释。
把你所写的故事中的一件事,甚至是每句话的意思都能讲清楚、讲明白,让大家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这就是进行合理化的解释。有了合理化的解释,故事中的一切不明之处能够找到答案和伏笔,故事就会变得合情合理,就不会显得虚假。
策略二:情景化叙述
故事叙述的“线条粗”,叙述时“大而化之”,往往会让故事缺乏真实感,显得虚假。为了让一个故事更加的丰富,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就要努力的去进行“情景化叙述”,即“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此,作者以学生写的作文《意外》为例进行分析。若要让作文中这个原本和“我”不熟的车夫主动去把我请上车,而且免车费的故事情节变得合情合理,还需要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让读者明白故事发生的合理性。为了让这件事情变得合理,我们就可以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在下雨天,很难叫到出租车的情况下,车夫看出了“我”的焦急,看出了我宁愿站在校门口,也不坐他的三轮车的态度,这才愿意免费帮我。
有了这样真实的情境创设,才会让故事变得更加真实合理。
策略三:脑补细节术
我们都有体会,要要想让语言变得生动富有画面感,我们还需要加上一些表示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能够表现事物样子的特点。把这些细节都描述出来了,就会增大作文的真实感。这也就是“脑补细节术”。
比如说我们写了这样一句话:
下雨天,放学了,妈妈拿着一把伞来接我。
这句话读来很平淡,缺少细节描述。这里的一把伞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就可以用“脑补细节术”,把这把伞描述成“一把嫩黄色的雨伞”。
于是原句就可以变成:
下雨天,放学了,妈妈拿着一把嫩黄色的雨伞来接我。
这时,嫩黄色的雨伞就会在我们的脑海中具象化。同时,黄色所带来的那种温暖、温馨的颜色,也会让这个情境变得更加的动人。
可见,简单的添加一点细节,就会让文章变得真实具体,如此也更容易打动读者。
我们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要让学生先明白问题所在,学会原理,然后再去实践,在迁移运用中学会写作。如此,才能真正摆脱写作教学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落后状态,真正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