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一本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的著作《社会性动物》里面写的内容特别符合这几天我的一些心理,所以写一下自己看第一部分的感受,什么是“社会性动物”,以及“社会性”的第一种表现:从众。
在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我们如何才能保持健康身心,塑造健全的人格?当现代生活的压力在人与家庭、群体、社会的关系中注入了新的特征时,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以达到彼此的和谐与适应?这些问题,都需要心理学给出答案。
这本书涉及从众、宣传、认知、偏见、攻击性、情感等诸多方面。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而重要的现象,本书提供了科学的答案,比如:为什么有人会相信邪教?为什么企业热衷于请明星代言做广告?为什么在车祸现场,围观的人不伸出援手?为什么人们会攻击、伤害其他人?人们之间的情感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我们也可以带着自己的问题,来进行本书的阅读。
什么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群居而活,我们离不开社会,受着社会的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社会影响,即人们对他人的想法或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这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
何为从众:人是社会性动物,这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总是处于紧张冲突的状态之中,这种冲突是由于个人的和社会要求遵从的价值取向的不同。当人们选择跟随其他多数人行动时,从众行为也就产生了。
美国寓言作家詹姆斯·瑟伯曾描述过一个场景,形象地说明了从众的特点:街道上一两个人分别由于个人原因开始奔跑,可能是有急事儿,可能是快迟到了。不一会儿第三个人也加入了奔跑,随后几分钟,街道上几乎所有人都跑起来了,并且有人开始叫喊着“大坝决口了,快跑!”
大坝决口的事当然是子虚乌有,当人们反应过来时,他们为自己的愚蠢感到尴尬。但是下一次,他们能保证不跟着跑吗?万一真的是堤坝决口了呢?所以,从众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从众”这个词在我们的文化中带着一些贬义,但是从众这种行为本身是很难界定其好坏的。“从众”,并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是指合作、顺从,而“不从众”也只是指偏离、不顺从。
书中说我们可以将从众定义为“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实或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
这几天我们平台很多老师都在晒自己讲微课实现知识变现的收入,有的日收入几百、有的上千,做的最好的一位四川老师她坚持讲微课1年多了,现在一个专栏的收入达到35万,通过讲课每天有10多位粉丝找她加入平台学习,每天在群里晒。
让很多伙伴羡慕,包括我自己,很多伙伴也都开始开设课程从0起步,也有坚持讲了一段时间,收入上不去,很着急,赶紧找老师私聊学习经验。
看到这些我也想到了从众,我们受到了别人影响,行为心理都发生改变。以前的我看到别人收入这么高,也会很着急,也想拼命的做起来,也会纠结我的收入怎么不高啊,我怎么不能突破这么快。
现在,我可以平静了,看到别人的成绩受影响,这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关健是我们能否从中有所启发,有所思考,能知道自己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定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做出改变,立即行动去达成自己要的结果。
而不是一味盲目羡慕别人,别说人微课赚钱也赶紧讲微课,别人做美食项目赚钱,又跑去做美食,别人利用社群营销赚钱,也跟着去做,一直跟从别人的生活去生活,没有目标和坚持也就得不到自己要的生活。
其实,生活中,出于对自身利益或者其他原因的考量,我们很容易做出一些从众的行为。哪些是我们不喜欢的从众行为?或在做什么事情时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措施来削弱或避免这些从众行为,能够不失自我,拥有自己的独特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