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咿咿呀呀学语的时候,我就对我的家乡有了大致的印象。在我的记忆里,我的村庄是一个贫瘠的地方,但充满了快乐与人情。这是一座地处华北平原地区的小乡村,村庄的北侧有黄河,东侧有京杭大运河,向南走15公里,就是大名鼎鼎的水泊梁山。至于村庄的西侧,我实在说不出有什么名山大川,如果实在要说,那就是村庄,平沙无垠的平原与村庄。我热爱生我养我的地方,因为它给了我快乐的童年。上世纪90年代初,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农民的思想是淳朴的,主要原因是他们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大小小的改革与运动,虽然依然贫穷,但保留了积极乐观的精神与面貌。那时候的我们也是无忧无虑的,每天都过着乐不可支的童年生活。
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便是村里的小河“来水”了,“来水”这个词是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特色方言,它的含义也只有在当地人才能听得懂。90年代的华北平原是干旱的,春天的麦田需要两次定期灌溉才能满足正常的农作物生长,水利管理部门需要定期通过水渠向附近的村庄提供水源,于是“来水”这个词便随着农业生产的变迁慢慢成为了当地特色语言。“来水”一般发生在初春的某一个夜晚,黄河的水闸缓缓打开,通过曲曲折折的水渠流向不同的村庄。黄河里的水本是浑浊的,但经过水草的过滤与夜晚的沉淀,水渠里的水清澈见底,像极了朱熹在《观书有感》里写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一条条的散发着春光的玉带唤醒了青蛙的叫声。早晨醒来,村头田间大大小小的水渠都灌满了水,流过村头的小石桥,也流过我家门前。这时候的我们是最快乐的,因为可以跟着小伙伴们一块抓鱼、泥鳅和小虾。当河水弄脏了鞋子,打湿了衣服,回到家是难免被数落几句的,有的孩子因为捉鱼不小心掉进了水渠,但紧接着便是一个完整的“童年”,挨打是必不可少的。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春天,但我的村庄早已没有了水渠,也没有了我向往的童年生活。农田灌溉已实现了机械化,田间地头也没有了孩子的踪影,下河捉鱼成为了永远的时代记忆。每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的幻想便飞起来,我看见,人一程又一程的前进,当他们为了生存与梦想,在努力奔跑的时候,是否也想起自己的童年与故乡。安静的夜晚,我的故乡像温柔的母亲的手轻轻的抚摸着我,赋予我精神的慰藉与寄托,将我的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