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现在几乎将退出历史舞台,渐渐被人们淡忘。因为手机的普及,通讯已进入网络时代,微信,视频电话等,不仅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信息,还可以传送图片和视频直观图像。因而古老的通过邮差传送的信件和电报之类的通讯方式,自然就被取而代之。
然而,我却时时忘不了那个以书信交流的年代,甚至深深地怀念那个年代……..
一、我记忆中最早的信
在我刚刚记事,还未上学时,正值我们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几乎是全民饥荒。我们老家商洛秦岭山区,更不例外,野菜也被采挖净尽,真是到了“揭不开锅”的时候。爷爷是一家之长,看着一家人在饥饿中挣扎,心急如焚,召集全家人商量办法。他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不能守在这里困死饿死……!他打算带我们逃荒了。
后来爷爷准备了点盘缠(路费),说他先出去找落脚点,找好后给家里写信,让我们再去。爷爷走后大约十多天,信终于来了。但家里无人识字,父亲请了队上一位识字的人帮助念信。
我记得那是个漆里的傍晚,读信人捧着信纸,凑近昏暗的煤油灯前,在默默地看。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边,急切地想知道信中都说的是啥意思。父亲急忙问道:“信中咋说的?”读信人说:地方找好了,让你们去哩!奶奶急忙问:啥地方吗?到底咋样?读信人说:地方就是信封上的地名,叫凤县唐藏公社,那里是‘‘早上馍,黑来馍,中午面”,一天三顿尽饱喋!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封信如果不是写信人“夸张”,便是读信人“歪曲”,根本不是那回事!因为爷爷是让别人代写的信,这是后话。当时商量如何去,全家都去也无路费,只好让刚结婚不久的二叔二婶和奶奶先去。奶奶去后发现不是读信人说的那样,只是比老家稍好点,不饿肚子而已。过了几年后老家度过了饥荒,生活好点了,父亲把爷爷奶奶又接回老家居住。
以至多少年后,每当提起逃荒的这段经历,奶奶还埋怨爷爷说:“死鬼老汉,用信把我骗到凤县去,并没有享福……”这封信,是一个多么沉重的历史符号啊!
二、最令人牵挂的信
信在那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年代,普通老百姓的远程交往全凭信件。在外工作,学习,服兵役的子女,要定时给家里写信向父母问安,报告自己的情况;亲戚朋友也要靠信件交流,联络情感;师生、学者之间的请教、流、商讨也是以信件为主;还有恋人的信件,也叫情书,是书信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之一。
记得在军营期间,每天最盼望的就是信!有的战友同时收到几封信,也让其他人着实羨慕。连队通讯员(文书)因此也成为被人巴结的理由。时间长了,他能知道哪封信是哪位战友的对象(女朋友)写来的,举着信让这位战友买糖果请客。哪场面还真有趣,旁观者也激动不已!
谈恋爱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恋爱信——情书,则承担着识字人恋爱的主要角色。有些年轻人在校时语文不佳,走上社会后连信也不会写,甚至请人代写情书,或者抄写名人情书范本而不会变通,往往露出破绽,闹出笑话,还有的因此而移花接木,桃李替代……
三、迟到的信和失踪的信
在那通讯落后、交通不便的年代,迟到的信和失踪的信时有发生,对收发信者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有的是错过与病重病危亲人的最后见面,有的是错过上学上班的报到时限,失去深造和就业的机会,还有的造成亲朋之间的误会,影响正常的交往关系……。
我们老家那时候交通不便,公社邮递员骑自行车每个礼拜送一次报纸和信,而大队部又无专人接收,有时候邮递员把报纸塞进门缝里就走了。1974年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76年在大队青年突击队劳动,因离家太远住在大队部空房里。偶然在一个闲置木柜里找到一卷旧报纸,打开一看,里面还夹着一封信,是本大队参军青年两年前寄回家的信,竟和旧报纸一块在大队部闲柜里躺了两年多!此时此人已复员回家……
关于“信”,似乎还可以举很多例子,篇幅所限,暂且说这些。我说怀念那个年代,并不是喜欢那个年代的落后,而是追忆我们的青春和已经失去的“信”念!现在科技是进步了,电脑代替了人脑,离开了计算器就不会算帐,百位数加减也要敲几下字盘。写作也不用笔墨,全在电脑上操作。还有看病,病人不相信自已的感觉,而是相信仪器,医生说仪器检查你没有病,那不舒服就不当回事了,错过初病治疗有利时机,等到仪器查出了就是晚期——悔之晚矣!
作者: YSL 言书乐2018.08.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