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六十七章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①,似不肖②。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③!我有三宝④,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⑤,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⑥;俭故能广⑦;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⑧。今舍慈且⑨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⑩,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
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注释]
1、我道大:道即我,我即道。“我”不是老子用作自称之词。
2、似不肖:肖,相似之意。意为不像具体的事物。一说,没有任何东西和我相似。
3、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以上这一段,有学者认为是它章错简。
4、三宝:三件法宝,或三条原则。
5、俭:啬,保守,有而不尽用。
6、慈故能勇:仁慈所以能勇武。
7、俭故能广:俭啬所以能大方。
8、器长:器,指万物。万物的首长。
9、且:取。
10、以战则胜:一本作“以阵则亡”。
【易解】
天下人都说我所说的道太过普泛了,很难加以具体把握。要知道,正因为它是普泛的行为规范,所以才不象具体旅途的具体准则;如果针对具体旅途作具体论述,它早就琐碎不堪了。我有三条基本的行为原则,把持它以保证大道得以贯彻执行:第一是柔慈;第二是俭约;第三是不与天下争得利之先。保持柔慈,就能全力以赴;保持俭约,就能行走于广阔的天地;不与天下争得利之先,就能成为群体的首领。如果舍弃柔慈而妄逞勇武,舍弃俭约而行广,舍弃谦让而争先,那就死定了。保持柔慈,投入战争就能取得胜利,用于防守就能巩固。对于慈者,整个自然环境都会救助他,因为慈在守护着他。
叶曼先生讲《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我曾经在慈济讲过三大三宝,一提三宝我们就会想起佛法僧来了,其实并不相同。儒家有三宝智仁勇,老子的三宝慈俭谦。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这个“肖”是“相似”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说我提出这个道太大了,大到人家赶不上,人家够不到,认为太高了,似乎我跟世间有形状的有形象的万物都不相像。”事实上我们知道,孔子曾经问礼于老聃。结果老子把孔子骂了一顿。老子说:“提倡你问的那些东西的人的骨头都朽烂了,你还问他干什么?你把你的矫情,把你的自以为是,都去掉就好了。”大家看看,孔子带着一堆弟子去向人家恭恭敬敬地请教,然后被人家骂成这样。孔子出来以后说,“鱼能够游,我可以拿网网它;鸟它飞,我可以拿箭射它;兽能走,我可以拿陷阱逮它。只有一个,——龙,我没有办法。”我们的《易经》里头有所谓“潜龙勿用”,它在底下的时候你看不出什么来,但是当飞龙在天的时候就不得了,所以中国把龙看得极其尊贵。所以孔子说老子“其犹龙邪”,把老子比做龙。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老子自己说,“夫唯大,故似不肖”。意思是,“就是因为他大,所以什么都不像。”假设他是张三的话,他就不是李四了,他是花他就不是树了,他是鸟,他就不是走兽了,但是他什么都是,他什么又都不是,就是因为大,实在太大了,大到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抓也抓不着。孔子说“君子不器”,你假设是这个杯子的话,你就不是麦克风了。但是杯子也是它,麦克风也是它,所以人家问庄子,道是什么呀?庄子说“道在瓦砾”,在破砖头烂土里面。人家就说:“我不是问这个,请你再高一点。”庄子说,“道在尿屎”。他说:“怎么越说越坏呢?你说高一点。”道在大便小便里头,为什么?道,无所不在,但是又没有一个是它,什么都是它。这是一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驳之不得的一个东西,它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你不能够拘泥它是某一个东西,它是某一个像。没有一个东西,没有一个像跟他相像,这就是所谓“故似不肖”。因为它太大了,所以没有一个东西可以来描写它;它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包含一切一切,不能够用什么名词来指称。老子说他是“强名曰道”,勉强给它一个名字叫“道”。其实不是的,所以“道可道,非常道”,你只要说这个才是道,可以把这个当做道的话,就不是我所说的经常永恒不变的那个道了。我们没有办法给它起个名字,之所以勉强叫它“道”,因为总得要说它称呼它。但是老子也说了,“名可名,非常名”,你给它这个名字很糟糕,它就不是那个永恒不变的名字了。所以不得已,你不能够指称它,也没法给它起个名字,也没法形容。为什么?就因为它太大了!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假如道真像某一个东西,那就很小、很小了。你说它像什么?你说它像太阳系?比起整个大千世界来,太阳系还是很小。所以说“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假设真像的话,要像任何一个东西,早已经成为最小最小的固定的一件事情、一个东西了,这样的东西你就不能称它为大了。真正的道大就是因为它大,“夫为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最后那句我们断一下断句,“久矣其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其细久矣”,老早就变得很小、很小了,你怎么能说大道呢?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其实我的“道”之所以能够大,因为我有三件宝贝,这三件宝贝我“持而保之”,拿着它,保护它,所以才能大。我这个“持”是谨谨慎慎的持着它,而且是守着它。真正的持守是我们反求诸己,不要问人家,不要向外头找,像我们打坐一样的。真正的打坐,都不是在外头找,都是反照自己。
“慈故能勇。”当你真正有大慈的话,你非常勇敢。老子所谓的“慈”不是妇人之慈,“勇”不是匹夫之勇。我觉得《汉书》对项羽的批评很对,“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当然对于我们女人很不公平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女人常常容易姑息别人的错误。“匹夫之勇”是血气之勇,一冲动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老子所说的“勇”不是这样的。这个勇要真正的勇敢,好比说韩信,我们都知道韩信年轻的时候永远带着个剑,城里头的不良少年看他带着剑,认为他非常懦弱。于是少年就把腿一跨,对韩信说:“要么你从我腿底下爬过去,要么你就杀了我。”韩信如果冲动的话,一剑就把他杀了。但他没这么做,而是老老实实地从他胯下爬过去。你说他是勇还是懦?因为他知道自己身体非常重要,大器一定要大用,绝不跟这样一个人来斗生死。所以真正的勇不是世俗的匹夫之勇,用儒家孟子的话来说是“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浩然之气”就是我把天下众生这一切的东西视为已任,这才真正浩然。真正能够这样的话,你才真正能够勇。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节俭爱费,天下不匮,故能广也。”你能够节,能够俭,能够爱费,凡是消费的东西都非常宝爱它,不乱花它,天下就不会缺乏东西了,此即所谓“故能广”。老子上次提出“治人事天莫若啬”,提出了一个“啬”,现在又提出一个“俭”。“啬”就是爱惜物,爱惜自己的精神,对一切都加以爱惜。我们爱惜一张纸,不是惜财,这叫惜福。能够这样,不是小气,是我们能够惜物不浪费。俭省的话就可以有富裕了。有了富裕你就可以用到更广的地方。我们真正能够爱惜这些东西,才能拥有充足的时间、精力、钱财、物品,才能够博施济众。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假设要领导老百姓的话,你自己必须言下身后,就是“不敢为天下先”。你能够俭省又谦虚善下,你就能够领导人民,在人民之上而人民不觉得你沉重,你越下人民凡越推崇你;你越靠后,人民越推先你。能够做到这些,我们才可以成为器长。“器长”就是领袖,也就是万物之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今舍慈且勇”,且,犹取也。你现在没有慈,你可是非常勇敢。“舍俭且广”,你不是节俭,可是你要扩充。“舍后且先”,你没有说我自己要退居于后,而我是要拼命争先,所以死路一条,说的非常简单。因为慈你才真勇,这是大勇。因为俭才能够广,这是真正的广。我们节用而爱民,这才是真正能够广。在老子那个时代,他之所以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就是因为周氏的子弟们互相争夺杀伐,他实在看不过去,就跑到函谷关外那个刚刚兴起来的还没有文化的国家秦国,老死在那里。老子死的时候,在秦国他隐居了好多年,老人哭他就跟哭儿子一样,年轻人哭他就跟哭爸爸一样。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个慈是人的天性,所以孟子认为人性善,他说“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他见齐宣王时,说起他听到的一件事情:齐宣王看到有人牵牛而过,看见牛怕得打抖,宣王就说用羊来换牛吧。孟子说,别人都说你特小气,因为你把羊换了牛。齐宣王说:不会的,我们国家虽然小,哪儿会在乎一条牛啊。孟子说,这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这是人的天性。所以孟子的主张是“人性善”。凡是有慈心的人,你对于人非常慈,别人都知恩报恩的,对你心服口服,因此我们才说“仁者无敌”。真正一个人有仁心仁爱的人,是没有人能抵抗的。凭这个来打仗的话,一定稳操胜券。
因为大家同心协力,所以“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天将要救助这个圣人,就会给他一个仁慈的心,仁慈的性,然后使他能够自助、自卫。天助自助者,你自己都不能够帮助自己,你怎么能够别人?所以在三宝中间,慈是最重要的,只有慈才能够法天之德。天地人三财,天在上,地在下,我们人在中间,要学天学地,才知道天地最大的德是生生不已。我们慈才能使人生,也可以说,天地的大德就是慈。我们能够以慈治国,能够以慈来处理事情,一定能够很勇敢,非常广大,天下都归顺你,领袖就做成了。我们能够这样的话就无往而不利,同时拿这个来修行的话,你就可以慈爱自身。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个就是谈到兵法了。我刚讲老子的时候说,因为老子后来的诸子百家,像《孙子兵法》等等一切都源于老子,这里面接连三篇都是谈用兵之术。用兵之道也是要用“慈俭”,那么做人处事更应该注意,不可以轻薄。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久矣其细,犹曰其细久矣。肖则失其所以为大矣,故夫曰:若肖,久矣其细也。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
夫慈,以陈则胜,以守则固,故能勇也。
俭故能广,
节俭爱费,天下不匮,故能广也。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唯后外其身,为物所归,然后乃能立成器,为天下利,为物之长也。
今舍慈且勇,
且犹取也。
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
相恳而不避於难,故正也。
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夫道礦然無形,頹然無名,充遍萬物,而與物無一相似,此其所以為大也。若似於物,則亦一物矣,而何足大哉?
我有三寶,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道以不似物為大,故其運而為德則亦悶然,以鈍為利,以退為進,不合於世俗。今夫世俗貴勇敢,尚廣大,夸進銳,而吾之所寶則慈忍儉約康退。此三者,皆世之所謂不肖者也。
夫慈故能勇,
世以勇次為賢,而以慈忍為不及事,不知勇次之易挫,而慈忍之不可勝,其終必至於勇也。
儉故能廣,
世以廣大蓋物,而以檢約為陋,不知廣大之易窮,而儉約之易足,其終必至於廣也。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世以進銳為能,而以不敢先為恥,不知進銳之多惡於人,而不敢先之樂推於世,其終卒為器長也。蓋樸散而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自樸成器,始有屬有長矣。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矣。
勇、廣、先三者,人之所共疾也。為衆所疾,故常近於死。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以慈御物,物之愛之如己父母,雖為之效死而不辭,故可以戰,可以守。天之將救是人也,則開其心志,使之無所不慈,無所不慈,則物皆為之衛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