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①。大小多少②。报怨以德③。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④,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注释]
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此句意为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
2、大小多少: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另一解释是大的看作小,小的看作大,多的看作少,少的看作多,还有一说是,去其大,取其小,去其多,取其少。
3、报怨以德:此句当移至七十九章“必有余怨”句后,故此处不译。
4、不为大:是说有道的人不自以为大。
【易解】
要从事可使自己混沌无为的作为,处理可使自己无所事事的事务,并喜赏波恬浪静的寡淡风光──以保持对细微潜流的异变的敏感。
以对待大事的态度处理小事,以对待复杂的态度处理简单,要用合道之行所生发的德能去消解细微的怨望纠结。处理难事要从轻易处入手,宏观目标要由微观构设去实现。天下难事,必然开始于简易;天下大事,必然建基于细微。因此,圣人始终都不自以为必须独揽大权,所以能成就大事。
那些轻易许诺的,必然难以守信;视问题太过轻易的,必然会遭遇很多的困难。因此,圣人对这些问题都加以认真审慎的处理,所以终于没有困难了
叶曼讲先生《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注: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
第六十二章说道至贵,比世间所谓拱璧驷马都尊贵。这一章就谈到道启用,道真正启用了以后,于是才真正无为而无不为。对此,他提出三样: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三样东西就是指示人怎么入道。
我们先看王弼的注解,“以无为为居”,拿什么为居住点呢?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不说话,我只是身体力行做示范给你看,说多了反而不好。“以恬淡为味”,恬,平平常常的;淡,不浓厚的,拿这个来作为味。“治之极也”,这才是真是治的极点啊,最要紧的了。
道德经曾经说,“乐与饵,过客止”,我们一听见音乐,一看见好东西,本来是旅行的客都停下来了。但是天下最没有味道的是什么呢?是道,道无味。你听之不足闻,见之不足视,你尝它淡而无味,。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功夫就在这三样事情。有为有事有味都是人为的,都加了人工。比如我们的味道都是人工加味道,加得最厉害的就是味精,结果吃完了以后嘴苦。凡是人做出来的有所为的,离不开智巧,有图谋,有一个目的在那儿。这样只要加人为就有欲望掺杂在里面,有了欲望都违反本来的真和自然。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并不是说让我们不为不事也不加味道。如果这样人就心如槁木,心同死灰了。那要“为”什么呢?为之以礼,为之以中道,过和不及都不对。这个“无为”是不加上强迫权利智巧有目的有图谋的那个“为”。要做的话,硬挨是顺应自然、顺应人情地做。不是为名,也不是为利,也不是为逞个人的私欲。天理跟人情都是自然的,我们要这样的,别人也要这样的,能够这样子的话,你无为就能自然成就一切的事情,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事无事”,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要做。千万不要做那个拔苗助长的傻事情。我们都知道拔苗助长很笨,但是我们有多少事情都在那儿做拔苗助长。所以“事无事”,不是说让我们懒懒的什么都不要做,而是说无事不可以生事。真正无事不要生事,真正有事了不可以怕事、躲事、推事。一个政府一个领导人,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要没事就搅乱它,今天立一个法,明天立一个法,立了法又不能实行,等到闯祸了,事情生出来了,就这个推那个。无事生了事,有了事怕事躲事推事,结果反而把事情越弄越坏。假设专门做一点事情,而做这个事情本来可以不必做,为了装面子一定要做,结果是无事忙。真正“事无事”,就是你静静地在那儿,绝不是乱七八糟东抓一把,西抓一把,所以事情来了,你立刻可以应付,可以处理,这才叫做“事无事”。
“味无味”,老子在第三章就说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说的都是实话,我们天天到外头去吃酒席吃到后来怎么样?没味道了,没了味觉。所以真正的味在什么?最要紧的真味就是清跟淡。为什么家常菜永远吃不腻,因为清淡。所以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招待她吃饭一个茄子,她就问这个茄子怎么烧成这个味道?这是什么东西?说这是茄子,我们乡下的茄子不是这个味道,然后凤姐就解释这个茄子这么烧那么烧,她说难道我都吃不到茄子的味道了。天底下有多少事情,
就是说我们加入的人工太多,结果反而真正味无味了。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注: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这句“大小多少”解释有千千百百,各人的解释都不同。像姚鼐就说,大小多少底下有字脱落了,所以不能够勉强解答。高亨解释说是,把大的当做小的,把多的当做少的,所以才能够报怨以德。朱谦之就说,难从易做出来的,大是从细做出来的,所以大是由于小而成,多是由于少而成。苏辙是说庄子的,他说其大小易多少,这是庄子的说法。他说庄子的《齐物论》里说没有东西是可以分出来的,大小多少都是齐一的,根据这个他说这些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是大小多少都不要了,也没有分别心你才可以德报怨。所以各种说法都不同。这里头我认为像姚鼐所说的底下有脱字的有道理。
我们看看王弼的注解,他说“小怨则不足以报”,小小的怨不必报了,这种小芝麻绿豆的事情何必这么报呢。比如说像郭子仪,这个真是大富贵,他把安史之乱平了以后,不得了,七个儿子八个女婿,他的妾侍室非常之多,他的儿子娶了公主,大富贵啊。结果有一个人来看他,平常他要见客这些姬妾都坐在旁边一块儿说说笑笑。这个人来了,却让所有的女人都退下去。人家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个小人,长得又难看。自己的姨太不懂事,一定会取笑他。他说这一笑将来我的子孙全都会完了。所以郭子仪能够处乱世。
“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是个大怨天下人都要杀他,这样的话你“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就成了。报怨以德,孔子并不这么认为。别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可乎?”孔子说:“何以报德?”你拿德来报怨的话,请问你拿什么来报德?那么孔子对于怨怎么办呢?“以直报怨”。我们很不喜欢这个人,可是我们还勉强跟他做朋友,跟他敷衍,这就是虚伪,所以你拿德来报怨的话,请问何以报德?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的所有难事情开始一定是很容易的,不过后来就难了。难事之所以形成本来是很容易控制的,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儿火星,天气干燥的时候,就可以燃起大火来,烧掉多少树林子。“祸患常积于忽微”,你忽略的微细的地方慢慢会变成祸患。人常因为是小事情,反而轻乎它,结果反而变成难事情了。好比跟一个人结怨,人跟人真有那么大的深仇大恨吗?没有,都是小小的东西积攒出来的,许多小过结而成了大怨。所以我们常常说防微杜渐,一定要防备那个细的,把那个渐渐快要成的堵住。因为天下
的真正的难事情开始是容易的,天下的大事开始的时候是很细小的。不要开口就夸大,现在的人很喜欢这样,事实上不切实际。你目前的事情能不能处理好,这么这么接近的人你都不能交好,你谈什么大的?要知道功夫不怕深,一切都要循序渐进。凡是速成的东西都没有好的东西,都是粗制滥造的。急功近利,不能够长久。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见到小的就知道大的,从他最微细处来处理事情,他在这件事情发生以前已经完全了解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叫洞见机先。他有先见之明,为事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不让这个事情弄到太难太大才去处理。所以圣人都是在事情容易的时候就控制住了,小的时候就制止了。绝不会说等到事情变大了,变难了,一种手忙脚乱。诸葛亮一生最了不起的就是一生很谨慎,能够洞察机先。
真正有智慧的人,好象“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事实上最小的事情已经看到了,所以他不好大,也不喜功,不好高,也不骛远,所以反而能成其大。圣人最聪明的人,常常都走死后的运。他们的功夫、道德、学问非常深,非常厚,只有深厚才能够久。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以圣人之才犹尚难于细易,况非圣人之才而欲忽于此乎,故曰,犹难之也。
“夫轻诺必寡信”,凡是我们随便答应人的,一定不能守信用,古时候人教我们,激喜的时候不要轻许人,激怒的时候不要急着写信。当你最高兴的时候,容易什么都答应人,说完后准得后悔。当你气急的时候千万不要跟人家写信,因为这时候非常容易激动,非常容易出问题。“轻诺必寡信”,“信”是“人言”也,你说话一句话失信了,失信了以后恢复信用非常难。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多易必多难”,一切的灾难都是由积小而成的,我们常轻易马虎地对待,最后养成了日后的大难。“多易必多难”,你把这些容易的事情都看得太容易的话,以后难的事情都跟着来了。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以圣人之才犹尚难于细易,况非圣人之才而欲忽于此乎,故曰,犹难之也”,连圣人对于细的容易的有时候都发现不了,更何况我们没有圣人之才。我们还要这么马虎,怎么可以呢?由于圣人看细微的容易的事情,都拿难事大事来对付,因此从头到尾就没有难事发生了。
对于难的事情,“图难于其易”,在他还容易的时候立刻抓住。“为大于其细”,在小的时候我们可以控制,所以不要让容易的事情变成难办的事情,不要让一个小的事情变成一个大事情。拿这个来解释“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勉强可以。对于人有恩有怨,但是要记得大怨多怨都是由微细积累而成的,圣人对于这些事情怎么样?都事先处理了。于是就没有怨可报了。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曰犹难之,以圣人之才,犹尚难於细易,况非圣人之才,而欲忽於此乎?故曰犹难之也。
故终无难矣。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聖人為無為,故無所不為;事無事,故無所不事;味無味,故無所不味。其於大小多少,一以道遇之而已。蓋人情之所不忘者,怨也。然及其
愛惡之情忘,則雖報怨,猶報德也。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 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 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 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由難之,故終無難。
世人莫不畏大而侮小,難多而易少。至於難而後圖,大而後為,則事常不濟矣。聖人齊大小,一多少,無所不畏,無所不難,而安有不濟者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