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的记忆只有三天。”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地几个字而且并不深奥难懂,但背后反映的问题却是值得人思考的。
首先,它反映的是“网民”们现在在社会焦点热题上会不遗余力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这种看法可能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并且可能三天以后就忘了。
第二,这说明现在人们所能接受到的信息量远比以前多得多,更新也快得多。某一个社会事件或者话题只能保持极短的热度,就会有下一个社会事件或者话题来取代他。“网民”们的注意力就会聚焦到新的话题,将以前的话题抛之脑后。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流量至上,娱乐至死的年代。
最近发生的事件中,发生反转的情况并不少见。如德阳安医生自杀事件,因为视频里面打小孩被一边倒的舆论压力逼到自杀。最后发现视频是被恶意剪辑的,目的是颠倒黑白曲解事实,只是安医生已经自杀再也回不来了。
作为一个“网民”,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保持沉默?除了自己亲身经历能确定真伪的事情都不发声?某位伟大的国家领导人(这样写是因为我写名字昨天被锁文了,今天重发的。)的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没有渠道得到第一手资料和情报,得到的信息都是经过多次加工以后的,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确没有调查。但如果都不发声这个社会是不是越来越后退了?这个社会是不是越来越冷漠了?很多事情的确因为舆论的压力才得到了正面的结果,有《我不是药神》原型的陆勇案;有昆山龙哥大路上拿刀追人砍被反杀,杀人者被判正当防卫的案例等等。
那选择发声?可能你的一句话可能会成为压倒安医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为罪恶的帮凶。
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王小波曾经写过一本书名叫《沉默的大多数》。里面写到,越明智的人越不发声,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无知,不愿表现出来;越不明智的人越容易发声,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明智的人们为了怕出错,选择不说,就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这样会导致一个情况,愚蠢的声音占据了大多数,不知晓情况的人只能听到不明智的那些人发出的声音,情况就变得越来越糟糕。
我抱有这样的观点。或许我们不该保持沉默,即使知道自己多半是错的也要发声,即使被人嘲笑又怎样,即使最后发现我们表达的观点是错的又怎样。人人发声,终究会有正确的声音出现,而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
但需要铭记于心的一点是,不能把这样的发声当做发泄自己情绪的工具。我们的发声是为了正义,是为了真理,是为了让社会更加美好。绝不是不过脑子地进行攻击,咒骂,和诽谤。
每个明智的人都发声的世界,或许会有混乱,或许会有错误。但总会有一个声音诉说着真相,然后像野火一样传播,最终得到被火焰淬炼出的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