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16)杜甫和李白的交情,一般人觉得杜甫很热情,写了很多歌颂李白的诗歌,而李白的表现则一般般,甚至流传着一首讥笑杜甫的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叶兆言散文》之《欲采萍花不自由》一文中写道:“杜甫对于李白,既有年龄上的敬重,更有风格上的佩服。友谊的功利心就在于,我们总是佩服那些比自己更棒的人,友谊的益处在于我们能够以他人之长,改善自己所短。”“李白对于杜甫的意义,不仅是志同道合,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像一块磨刀石一样,能将杜甫的思想磨得闪闪发亮。”(P9)所以,在李杜的交往,不对等原本就是正常的,因为当时李白年长而且才华卓著,较有声名,杜甫倾慕李白,友谊的双方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重要的是,杜甫在与李白的交往中,表现自己的真诚,那些诗歌所演绎的故事成为佳话,也借此通过砥砺切磋,超越和提升了自我,思想和精神闪闪发光。
(17)作为文坛标志式的人物,郭沫若和鲁迅,有人也看作是新时代的李杜。可惜,“郭沫若和鲁迅没有见过面,他曾非常伤心地表示了这种遗憾,在同时代的中国作家里,的确是一个意外,因为中国文人之间有着太多的饭局,只要在一个城市里待着,即使冤家对头,同一张桌子碰面,这种概率也是难免。”“鲁迅和郭沫若之间,相互都说过很难听的话,一个尖刻,一个恶毒,在内心深处,对对方无好感显然没有疑问。鲁迅逝世后,郭沫若一改昔日作风,对鲁迅的评价不断升级,有时拔高得都有些离谱,以至熟悉其中内幕的人,不能不为郭的吹捧感到肉麻。”(P90)有意思的是,靠着郭沫若的努力,这两个人后来都被周恩来高度赞美,称在新文化运动中,鲁是先驱,而郭是主将(P93)。仿佛他们曾经在同一战壕,很友善地配合,向着相同的敌人很默契作战一般。
(18)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成名之后汪未必高兴听到别人评价他的小说像沈。“别人都坐了下来,只有我和汪曾祺站在热气腾腾的蒸笼屉子前等候。我突然谈起自己对他小说的看法,说别人都说他的小说像沈从文,可是我读着,更能读出废名小说的味道。他听了我的话,颇有些吃惊,含糊其词地哼了一声,然后就沉默了,脸上明显有些不高兴。我当时年轻气盛,刚走出大学校门,虽然意识到他不高兴了,仍然具体地比较着废名和沈从文的异同,说沈从文的句式像《水经注》,而废名却有些像明朝的竟陵派,然后捉贼追赃,进一步说出汪曾祺如何像废名。”汪曾祺为什么不高兴呢?“像并不是一个好的赞美词,作家永远独一无二的好”“八十年代也是沈从文热兴起的时候,沈门嫡传是一块金字招牌,汪曾祺心气很高,显然不屑以此作为自己的包装材料。”“废名的名声远不及沈从文”,“事实上,说他像沈从文听了也不一定高兴,说他像不如沈从文的废名,当然更不高兴。”(P38)一九七二年,沈从文写信描述汪曾祺当时的形象,“说他现在已成了名人,头发也开始花白,初步见出发福的首长样子,我已不易认识,后来看到腰边的帆布挎包,才觉悟不是首长”(P52)。字里行间,耐人寻味。(201811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