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归来话写作
——2023年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能手研修班学习心得
写作课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对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平时40分钟的课堂往往都收效甚微,更何况是20分钟的微型课。如何让课堂取得应有之效,从赵老师的课堂中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写作课,顾名思义,就是要教会学生写作,当然要教一些方法,但关键还在于写作实践,只有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学生才能学会写作,才能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因此写作课绝不能变成只讲方法的方法课。赵老师整节课大致可分为“导——学——练——读(分享)——结”五个环节,不但教给学生方法,更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这就抓住了写作课的本质。
在教方法的环节,三个地方的处理体现出教者的匠心:一是没有采用教师直接讲解的方式,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名家名篇自行总结,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二是在读名家名篇时方式多样,如《济南的冬天》是老师读,《荷塘月色》是学生读,《故都的秋》则是分列读(赵老师原意是分性别读,但因男生较少,遂临时调整),应该说,这一环节本应该是比较枯燥的,因为这些文章学生之前都学过,缺乏新鲜感,但经赵老师这样一调整,课堂一下就变得灵动起来,课堂成了一股潺潺之水,有了流光溢彩之美;三是在材料的取舍上,赵老师选用了了教材上提供的《济南的冬天》、《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三则材料,添加了《沁园春·长沙》,而舍掉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何以如此?《紫藤萝瀑布》固然是名家名篇,也出现在初中的教材中,但毕竟相隔日久,学生可能早已生疏。当然据赵老师自己说,主要是因为自己对此文亦不甚熟之故,毕竟学段不同,这可能也是实情。这虽是一个细节,但却能给我们的教学以启示:语文教师是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本质是一种教学资源,我们之所以主要用它来进行教学,是因为教材是经过无数专家的反复斟酌,也经过了时间的积淀,相对比较科学合理而已,但这并不是说它就不可替代。如果教材上的内容让教师感到难以驾驭,或者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那完全可以用另外一些师生更熟悉、更有兴趣的教学资源代替,这取舍整合之间,体现的是教师的对学情的精准把握,对自身能力的科学定位,体现的是一种匠心。
在写作实践环节,赵老师给出的任务是“根据特色情境,描写校园一景”,具体给出了两种情境:1、早晨,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欢快);2、早晨,太阳发出清冷的光芒(伤感)。其目的在于缩小范围,对学生的写作区域给出了一定的限定。这样的好处有二:
一是减少学生寻找写作对象的时间。试想,如果不加限制,看似选择的范围很广,但就是因为范围太广,这个也可以写,那个也可以写,究竟要写哪一个,一时半会反倒不容易确定下来,范围的无限化往往意味着结果的虚无化,什么都想写的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没有写出来。学生一旦在写作对象上陷入难以抉择的泥淖,课堂的时间就成了虚耗,而这正是微型课的大忌。与其让学生在举棋不定中空耗时间,倒不如教师直接给出写作区域,这样学生就能把更多的时间投放到写作本身。
二是便于评比优劣,比较得失。常言道“文无第一”,自古以来,文章的评比是很困难的事,之所以如此,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写作的对象、心境、时间、地点、方法的不同显然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试想,如果我们能对其中的某些要素加以限定,那么评比的结果是不是更合理一些呢。学生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运用同样的几种方法围绕同样一个主题进行写作,高低优劣,自是一望可知,这就为后面的修改和提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当然,微型课受时间限制,课堂容量不可能太大,尤其是写作这样的教学内容,本身已是弱水三千恣肆无边,如何取一瓢饮,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更需要灵动飘逸的教学智慧。这一点,应该成为语文教师钻研的一个方向。
(注:2023年11月17日,2023年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能手高级研修班在渭南市瑞泉中学开班,2022年省级优秀教学能手、来自宝鸡的赵雯梅老师执教示范课《写作要抓住特征》,本文即为笔者听课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