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
作者:吴晓波
内容摘录:
1、无论在民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史上,杭州都是一个后花园式的存在。这里出没着无数的将军文士,湖畔的每一栋建筑或风景点都流传着他们若隐若现的谈判、阴谋和风流轶事。它们是一个又一个大事件的某些细节,如同石子投于水中,杭州每每是涟漪波及的那一部分,而从来不是水波激起的中心。
2、千年运河时期的杭州,是一个能够“原产”财富和文化的城市。但是,当铁路替代水运之后,运河的衰落对于杭州而言是致命的。随着人流、物流的减少,商业自然颓败,而附着其上的文化也开始“移情别恋”。西湖的风景一如既往地明媚,但是杭州成了一座单调而过时的黑白城市。
3、1927年,37岁的陈布雷被推荐给北伐总司令蒋介石,从此开始了长达21年的鞍马追随,被后者视为“文胆”。1936年12月,发生了改变中国命运的西安事变,蒋介石归来后,他在杭州北山路的新新旅馆关门数日,完成《西安半月记》,塑造了领袖处惊不乱的形象。第二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全国演讲,讲稿即出自他手,一句“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展示国人死战到底的决心。为了征募新兵,他撰写宣传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引发全国热血青年的从军潮。
4、1966年8月24日,一批中学生红卫兵拿着棍棒、绳索和铁锨前去砸灵隐寺,在天王殿门口碰到前一天听到消息守在那里的浙江大学机械系的十多名同学和当地村民,他们筑起“人墙”,阻止红卫兵进入。双方展开激烈辩论,同时不断召集自己的后援。在灵隐寺与飞来峰之间的狭长谷道里,一度聚集了五六千人,场面混乱不堪,冲突一触即发。杭州市委紧急上报北京,周恩来总理两次批示:灵隐寺是文物不是“四旧”,红卫兵们才心有不甘地散去。灵隐寺封闭四年,终得侥幸保全。
5、为了昭显时代的新特征,人们还重新命名了城市的道路。清泰街被改为立新路,河坊街被改为勤俭路,平海街改为工人路,皮市巷改为阳光路,佑圣观路改为胜利路,羊坝头改为硬骨头巷,开元路改为新中国路,杭笕路改为红卫兵路,武林路、湖墅路、大关路都被改为长征路。
6、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组织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年的12月28日到1954年3月,毛泽东主席率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居留了两个多月,完成了宪法草稿初稿至“四读稿”。9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北京正式颁布。杭州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地。
7、在所有的现当代政治家中,对西湖最情有独钟的是毛泽东,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39次来这里疗养和工作,居留时间长达500多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