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摄影技巧
英国开放大学(OU):爱德华·希思向邓小平推荐过的大学 ——英

英国开放大学(OU):爱德华·希思向邓小平推荐过的大学 ——英

作者: 小海_Xiaohai_Chen | 来源:发表于2017-03-09 21:18 被阅读99次

    英国开放大学(OU):爱德华·希思向邓小平推荐过的大学

    ——英伦掠影(之四)

    (此篇博文作于2010年,记录本人2002年夏的英伦之行)


    英国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英文缩写:OU) 1969年经英国皇家特许令批准,1971年正式成立,是一个独立、自治的国家高等教育机构,有权授予学位。

    OU开设有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和非学位课程。开放大学对学生的年龄、学历、背景等均无严格限制,只要年满18岁,居住在英国或欧洲其他国家的成人都可申请入学。学生不需参加入学考试,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它采用远距离教学和开放式的办学形式,结合函授、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向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迈出了一大步。 目前,在英国和欧洲招生的在校生人数超20万,OU也被称为“无围墙大学”和“巨型大学”。

    2002年的夏天,我们来到离伦敦80公里白金汉郡米尔顿·凯恩斯镇的开放大学校本部参观学习。这是OU商学院的教学大楼。

    此时正值学校放暑假,校长外出度假,学校国际交流部的主任接待我们,他全面介绍了OU办学的情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几句:他说,开放大学办学的宗旨,就是让更多的人进入大学学习,是将高等教育送到学生面前,而不是将学生带过来。他特别自豪提到,我们可以将大学教育送到残疾人的家中,将大学教育送到南极海洋底下核潜艇上的军人之中。

    另一位管理人员给我们介绍了UO辅导教师管理的情况。辅导教师的管理,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这所国际上赫赫有名的开放大学,既没有堂皇的校门,也没有标志性的建筑,我们曾想照一张集体合影做纪念,结果也只能作罢。我只好取景商学院大楼前空调机柜上印有的学校名称,拍了两张相片。

    开放大学开办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主要是与英国广播公司(BBC)合作,制作与播送课程教学的广播、电视节目。(目前,许多课程已逐步被计算机网络课程取代)。由于这个原因,几天后我们也有机会进入伦敦市区中心的BBC国际部大楼参观,实地了解BBC中文部的新闻与英语教学节目的制作过程。

    接待方发给我们的访问证。标明来访者的姓名、到达时间和离开时间。这次参加培训,其中一大的收获就是从许多细节上,了解到英国人办事程序的严谨和效率的讲究。

    英国开放大学送给我们每一个参观者一份精美的纪念品,镶在透明棱柱体里的小小地球仪,顶部印有开放大学的校名和标识,似乎寓意着:开放大学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开放大学的设立,可以说是英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创举,甚至被认为,是战后英国高等教育最具国际影响的成就。70年代以后,世界许多国家纷纷都效仿英国,举办自己国家的远程教育(远距离教育)高等学校,一般也称为“开放大学”。有意思的是,在汉语地区,则有不同的名称,台湾称为“国立空中大学”(National Open University”,香港称为“公开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中国大陆,则称为“广播电视大学”,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China Central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CRTVU)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广东广播电视大学(Beiji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Guangdo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等。

    谈到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就不能不提到中英两位“政治巨人”的名字:一位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另一位,就是对中国人民非常友好、曾多次访问中国、与中国三代领导人都有交往的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先生。

    1977年10月19日,邓小平在会见来华访问的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时,谈到中国恢复教育的艰难和人才短缺的严重问题。希思介绍了英国利用电视等现代化手段办开放大学的情况,告诉邓小平英国开放大学有20多万名学生,并表示愿意提供英国开放大学的有关资料,引起了邓小平的注意。邓小平表示,我们要利用电视手段来加快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10月下旬,根据会谈纪要中邓小平的有关指示精神,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邀请有关部门,就开办电视教育、筹办电视大学问题交换了意见,并成立了电视教育领导小组。

    1978年2月3日,在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方毅亲自督促下。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后,向邓小平、方毅送交了《关于筹办电视大学的请示报告》,报告建议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集中力量办好面向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即中央电视大学。

    1978年2月6日 邓小平批准筹办电视大学。

    1978年2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2月3日送交的关于筹办电视大学的请示报告上批示:“报邓副主席审批。拟原则同意,编制、房屋、设备、交通工具、外汇等等有关具体问题,请同有关部门商研解决。”同日,邓小平亲笔批示“同意”。

    1978年3月19日,希思首相专意给邓小平寄来了介绍英国开放大学的信函,信中不但有开放大学的简介,还特意说明:“联合王国开放大学已被称作是英国教育在本世纪中最重要的创举”,而且表示:“十分乐于在这件事上提供任何帮助”。4月8日,邓小平即把此函批转方毅和教育部党组书记刘西尧:“请你们考虑,是否需要请希思帮助做点什么?我需要对他有个答复。”

    教育部党组对希思来信进行了研究,于4月18日专为此事向邓小平递交了报告,并建议邀请英国开放大学派代表团访华介绍其经验。

    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

    7月,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精神,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联合召开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筹备工作会议,正式通知全国积极筹备成立广播电视大学。10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筹备处开始办公。

    1979年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举行首次开学典礼。国务院副总理王任重到会讲话。

    1979年2月8日,中央电大正式播出电视课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主讲第一堂课。

    第一学期电视播放高等数学、英语、无机化学等3门课程。全国28所省级电大的42万名正式学员收视了有关课程。

    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开办以后,一直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几次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的报告,都由国务院批转发文。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节目录制等方面,也得到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国内众多重点高校、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的积极支持,无私帮助。正是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学界及各行业、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我们的电大教育很快就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城乡的电大办学网络,已经构建起“天网、地网、人网”相结合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平台,形成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教学管理“五统一”(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分标准)的强大的系统办学格局。

    现任中央电大校长葛道凯曾这样描述电大的办学:中国的国土有多大,我们的校园就有多大;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到哪里,电大的学校就办到哪里。

    1982年7月8日全国电大举行首届毕业典礼。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广播电视部部长吴冷西、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在毕业典礼上讲话。

    1994年11月,江泽民同志为中央电大15周年校庆题词:“办好广播电视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今天,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广播电视大学30年来为社会特别是为基层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仅培养的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就有720万人之多,截止2008年,全国2900万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中,有287万是中央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占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的1/10。所以说,电大为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去年,在电大办学30周年之际,北京和全国各地都举行了一系列的隆重庆祝活动。中央电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庆祝大会。

    目前全国电大各类在校学生人数合计超过了300万,(电大招收的学生是以开放教育为主,还有部分成人高考和全日制普专的学生,另外,还有部分中职教育的学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了世界上一所最大型的大学。

    我们在与英国教育界同行交流时,多次遇到过这样的场面,当他们听到我们电大的在校生人数是以百万计时,都会流露出惊讶和敬佩的神情,还特别站起身来,非常真诚地表示,要向我们这些来自世界上最大一所大学的同行们致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还明确提到:“办好开放大学”。

    在我的印象中,似乎在官方正式文件中谈到我们的办学时,第一次使用“开放大学”这样的名称。中国的远程高等教育机构称为“广播电视大学”,是以当时主要的办学手段和办学媒介来命名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广播、电视早已经不是我们远程教育的主要办学手段和办学媒介。沿用“广播电视大学”的名称,还经常在外行人那里造成许多误解。我多次参加过一些电大办学改革研讨会,行内要求改换学校名称的呼声很高,但一直没有被采纳,据说一个重要的原因,“China Central Radio and TV University”的名称已经被国际教育界熟悉与广泛认可,担心改了名字以后会在国际认可方面造成一些麻烦。

    最近看了中央电大网站的主页,一直沿用了30年的学校英文名称:“China Central Radio and TV University”悄悄地改为:

    “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是否预示着汉语名称也要改?

    浏览北京电大的网站,主页上英文名称也改了。

    以下是中央电大网站过去一直使用的英文名称和网站的版面。

    改变名称,能使学校“名符其实”。学校的名称固然重要,但办学的实际质量更为重要。我曾在一次研讨会上提出这样的看法: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以后有可能改称“开放大学”),是邓小平留给中国现代教育的宝贵遗产。之所称之为“遗产”,一是因其宝贵,二是其独一无二、不可重复(如故宫、长城等遗产),因此弥足珍重!

    30多年以前,中国开办广播电视大学,当初是作为精英化的高等教育的补充。今天,我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仍具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在一年前正式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表达过这样的看法,其实也是我经过在英国开放大学的实地考察学习后,结合自己的多年工作实践思考的结果,不妨抄录两段于此,就教于大方之家:

    追求教育公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也是我们远程开放教育服务不可偏离的价值取向。全国电大系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每年都有数百万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青年人,在全国各级电大以比较便利和低成本的方式接受高等教育,这就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最引以为自豪的贡献。评价远程开放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不在于其相关的产值多少、产业链多长、吸纳从业人员有多少,重要的在于其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及缩小教育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的贡献。回顾一下前段时间开放教育试点过程中,一些地方和办学机构出现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教育价值取向偏离的问题。我们在认识和把握现代远程教育服务文化基本特征时,不能偏离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

    ……

    中国的电大教育是在英国开放大学办学模式的启发下创办的。开办之时,虽然没有采用“开放大学”的名称,但是“开放”的意识是中国电大事业与生俱来的。与现在相比,开放性在开办之初是有较大的限制的,但开放的目的是明确的。现在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在中国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开放的宗旨是什么?意义何在?英国开放大学一直将开放性作为自己办学的核心理念。办学以来累计注册200多万,英国开放大学是英国最大的大学,继续跻身于世界巨型大学的行列。在新生中,43%的学生入学条件不符合传统大学的最低要求,全英国非全日制学生中约35%在英国开放大学学习,在2005/2006年度,20%的学生得到了校方的经济资助。这表明该校继续弘扬其办学宗旨,为那些失去高等教育机会的人们重新找回了梦想和希望。该校提出的“对公众开放(Open to peoples)”的最新实践,可以概括为适应社会需求办学与为弱势群体开拓更多学习机会两个方面。反观我国,1999年高校启动远程开放教育试点以来,网络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但是举办者、协办者的宗旨是什么?真正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什么?近十年办学实践的成败,已经作了很好的回答。曾经有些人将开放性理解为办学的任意性,有些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包括电大系统中极个别教学点,办学不讲条件、不守规矩,为了一时的利益,搞跑马圈地式的办学规模扩张,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几乎酿成当地严重的社会事件。这些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开放性的宗旨和追求的价值目标,就是为适应社会需求办学,为弱势群体开拓更多学习机会,为学习者获得更好的学习条件,让他们利用这些机会和条件实现自己人生的希望和价值。这也是我们远程教育服务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开放性,所追求的价值和意义。

    结束语

    在纪念电大办学30年之际,广东电大的同行用两句话概括了我国电大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前景:

    “伟人手创,海阔天高”。

    是的,中国电大教育事业发展到今天,我们忘不了小平同志,也忘不了爱德华·希思先生!而英国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则始终是我们远程开放教育办学者努力学习的标杆!

    (部分资料、图片,选自电大有关网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英国开放大学(OU):爱德华·希思向邓小平推荐过的大学 ——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suo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