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作为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长辈,要谨言慎行、恪守诚信,要博爱民众,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
孔子总是把孝放在首位,后来的统治者也大力弘扬这一点,演绎出24孝之类的故事,使得孝的意识深入国人骨髓。
现代社会当然还要鼓励正常正确的孝道,起码要保持尊老敬老、赡养父母长辈的风气,而对于愚孝愚忠的思想和行为,要进行抵制。
这次新冠疫情中,西方一些国家,只救年轻人放弃救治老人的传闻不知真假。反观我们国家,对每一个老年人都尽全力救治,正是我们传统的孝道深植于心、有广泛社会认同的结果,恐怕西方国家没有这种观念吧。
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博爱,亲近好人,这些要求,都是孔子反复提倡,千百年来对国人的品性塑造起到了很大作用。
然而凡事都要辩证的看待,谨言慎行并不意味着畏首畏尾、不讲效率,而应细致周密的思考、调查、分析、论证,然后果断行动。
博爱并不意味着,连残酷的敌人、冷酷的罪犯、吃人的野兽都要无原则的爱护,而是要对那些有人性的人,哪怕是有一些错误的人给予爱心。当然,对被抓获的敌人、罪犯、野兽,给予适当的人性照顾也是应该的。
亲仁,并不意味着与有道德有品性的人亲近、交往就够了,而是要实实在在的模仿、学习、借鉴,并结合个人实际,坚决践行,提高个人修养。
孔子提出的这些都是美好的愿望,直到现在也没有在全体国民中完全实现,还需要我们长期努力。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孔子的意思是,必须先学习践行前面几条做人的要求、锤炼好个人品德,然后才能学文。
这个“文”,有不同的理解,翻看了很多人的《论语》翻译,大多数人理解为文化知识之类。
然而有人则认为,从孔子生平及思想轨迹看,孔子教授弟子,并不绝对的以品德为前提条件,而古人又说“经天纬地曰文”,所以这个“文”应该理解为从政。
这个说法很有道理,恐怕是正确的,但我个人倒是很愿意认同前一种说法。
因为从目前教育情况看,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品德培养的情况确实有些严重。
别人不敢妄加评论,自己的儿子我倒是很清楚。回顾其成长历史,为了考上好大学,上课、做题、考试等等,成为他大部分的学习内容,思想品德方面的课程及一些教育活动,被压缩到了很小的程度。
作为家长,更是把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对他品德做人方面的教育关注度不够,很多时候只是口头说说,根本没有心情、没有时间去督促。
对照孔子的要求看,儿子的思想性格上有许多缺点。
比如,在谨言慎行方面,表现为大大咧咧、马马虎虎,钥匙经常丢,手机经常摔,说话不过脑子。
在诚信方面,没有大毛病,但有时说些小谎话不守时。
在博爱方面,自私自我的问题比较严重,放假在家就知道玩游戏不帮父母干活,就会挑吃挑喝不心疼父母,特别是有时表现出的冷漠做法令人寒心。
在亲仁方面,只与谈得来的同学交往,在一起聊闲天儿、打游戏,劝他向成绩好、品行好、气质好的人靠拢、学习,他嗤之以鼻,让人生气。
当然没有必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先学做人,在学文化,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