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一”难得先生休假,答应到我一直心念念的古城安居。
安居,位于琼江与涪江交汇之处,历来是水上交通集散之地,古时往来商贾云集于此,“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可见热闹非凡。
招揽游客的牌坊过一石拱桥,一端是新修的牌坊,牌坊后是一座人工假山,再往上是游客接待中心,古街入口就隐没于接待中心的右边。一条小小的通道拐个弯,一坡石阶呈现于眼前,一座安居古城门傲然。
星辉门星辉门老城墙早已寻不见踪影,这是新修葺的。拾级而上,进得城门,一位吃开心凉粉的妹子正坐在长凳上专心吃凉粉。
吃凉粉的妹子脚踏青石铺成的老街,似乎能听到清晨“吱呀”的开门声,夜晚“噗噗”的倒洗脚水声,夜里的街道就如那天的上午时分,清冷中有集集的呼吸声。我站在城门的城楼下,畅想当年是何等热闹啊。
曾经沧桑,历史的车轮碾过青石,几经磨难,岁月的笔墨终难渲染盛世繁华。
古时的街道总是顺山势而建,曲径通幽,进退有度,不像现在的街道,修得笔直,一览无余,全无含蓄之美。
曲折有致的青石街火神庙街古迹甚多:天后宫(福建会馆)、湖广会馆、齐安公所毗邻而居。作为现代交通运输发达的内陆,妈祖庙可谓门可罗雀,唯有廊柱上的木雕记得曾经的辉煌。
天后宫 供奉着妈祖 天后宫 天后宫的雕廊 遍布各地的湖广会馆 齐安会所前打水的汉子顺街而下,数十步一曲折,几十米一小巷,纤陌交错,各门各户相对而开。在政府的大力修葺打造之下仍能辨出有许多的老建筑。而有名的几处都在修缮之中,关门谢客。王翰林院、吴翰林院,连由它命名街道的火神庙前也是温馨提示:即将开放。
火神庙而高高耸立,彰显“一门三进士,父子两翰林”的“科甲坊”却是现代建筑,原本的木牌坊早已在战火中消失殆尽。
科甲坊旁的豆干倒是好吃近代的“陆军军官学校”大门亦是新近完工,入得大门,一片狼藉,石阶左边,一个也许是防空洞的洞穴外任由杂草丛生,所幸校训尚在。再往上,操场还在,作为宿舍的文庙却只剩几根柱子,庙门前方的木板换着了青砖,空空荡荡的大殿只有风兀自低喁盘旋。
陆军军官学校 防空洞?校训 空荡荡的文庙大殿 文庙 影影绰绰的精美雕刻
徒有空名的还有“汛署”。
汛署出了科甲坊,火神庙街就接近尾声。我们信步走来,也不管方向。
往下走到了码头,名为码头,除了长长的石堤完全看不到码头的样子,更别说昔日里的熙来攘往,“鳄鱼石”还静静卧在水中,不管水白菜绿了涪江,只遥想着盛世繁华。
泛滥成灾的水白菜鳄鱼石
江边一坡梯坎之上是“下紫云宫”,山门上书有“商船公所”四个字。白色拱墙与三层飞檐相互映衬,气势恢宏,当年气象可窥一斑否?据记载下紫云宫建筑面积达四百余平米,为四合院布局,内有天井、膳房,戏台……而如今戏台还在,唱戏和听戏的人又在何方?
修缮一新的山门维修前的下紫云宫 栩栩如生的戏台木雕
忽而拐进一条小巷,却是十字街。十字街里保存得最好最古老的城门就是“引凤门”。岁月细细地打磨,砌墙坚硬的石头也变得圆润,温和地低低诉说着传奇。
城门上的字早已风化 引凤门 引凤门外的绿树 一座真正的老建筑 一渠活水穿街而过十字街的尽头对着“城隍庙”,登上城隍庙里新修的玉皇楼,整个安居尽收眼底。
玉皇楼城隍庙 临江而建的十字街 对面文庙 琼江边正走向坍塌的老宅
“安居,一个记住乡愁的地方”。它不是我的故乡,但我亦有淡淡的哀伤,看着街道两旁家家户户卷帘门外的雕花木门和铝合金玻璃窗外的雕花木窗,我暗自神伤,但愿不要让那句广告词仅是广告词而已。我用“小城”作记,是因为我自私地想留住它原本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