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开采云母(朱信志)

开采云母(朱信志)

作者: 梦回304 | 来源:发表于2017-06-04 06:03 被阅读417次

经过三年的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们己经由一个涉世不深的毛楞小伙变成对世间事物有自己独到见解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一个人。三年的下乡经历,从内心來说,伟大领袖指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这条道路还是无比正确的,最起码对青年人是一种灵魂深处的惰感方面的洗礼,经过磨难,经过摔打,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绝不是说漂亮话,而是不带掺假,不带水分,发自肺腑的。

回到矿上,休息了几天,矿劳资科通知我到四连报到。其实在矿上那么久,四连还真沒去过,那天连里派了一辆老牛车把我的行李等物拉到四连。初到四连感觉很新鲜,四连座落在一条狭长的山沟之中,顺着沟两边依山建造几排住房,再往上有间片石砌墙,在四连算是较大的建筑物俱乐部,和俱乐部共用一堵墙的是食堂,紧接着俱乐部后面还有几排座北朝南的小家户住房,显得比较整齐,旁边还有一个简易的篮球场,两边的山又高又陡,整个连队三面环山,象一个巨大的漏斗,過上下暴雨,整个连队所有的降水集中在沟底,昔日的小溪立马变成小河,向矿部方向奔腾而下。

连队的住房绝大多数都是片石砌墙,只有一小部分是土块的,乍一看外面房子不怎么祥,可一进到房内,却十分整洁,窗明几净,虽是土地面,扫的也是一尘不染,舖上也是有条有理,和团场连队相比,不是一个档次,很是讲究。四连人员的结构以山东转业军人和湖北支边人员两大类为主体,一小部分江苏部队转业以及历年矿里毕业分配到连队的年青人。整个连队以二号矿点井下云母开采,据说二号点是五几年发现并投入生产的,在整个三矿也可能找不出第二个这样高品位的矿点,出产的云母无法用数字统计。

来连队后分到二号点147o井水平,高焕东,张沅二位任班长,两位都是军人出身,转业来矿,身上总是透着军人的机智与干练。经过和老矿山工人学习,慢慢熟悉了井下采矿的工作顺序,先是风钻工在回采工作面上打炮眼,炮工根据炮眼装填火工材料爆破,然后清砂工清砂,捡拾云母,将工作面整理平整,以便风钻工操作。

第一天下井十分紧张,尽管井下照明设施布置很完备,但脚下还是感觉深一脚浅一脚的,老工人给我说:矿山开采云母矿是最安全的,不存在瓦斯,透水,冒顶,咱们云母矿矿井石头结构很好,不用紧张,时间长了习惯了就好了。正是这些老矿工的言传身教,才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较顺利开展。在井下,每项工作都是超体力劳动。先说风钻工,每天扛着钻机在工作面上上下就够折腾了,成年累月穿着雨衣,出汗散发不出,身上一直是潮乎乎的。我虽然没打过钻,一直清砂,有几次风钻工人手不够,当辅助工,亲眼目睹了风钻工的艰辛,辅助工,顾名思意就是为风钻手做辅助,往水箱里加满水,拉拉风管,钻机刚开眼时扶住钻杆。

风钻,学名凿岩机,利用空气压缩机送的气压作动力,推动钻杆飞速转动,进而完成凿岩。毛主席老人家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领袖的话放在工业上同样适用,听老工人讲建矿初期全凭人工打眼,这里还有一个笑话,说建矿初期,天不亮就出工了,那时用的是铁工选的钢钎,天黑看不清将钢钎用倒了,打了一米多天亮才发现钎子用倒了,这虽然是个笑话,充分说明建矿初期老一辈矿山人的艰辛。当时矿上用的是7655型钻机这种钻很先进,后来我到一个露天煤矿看到这种型号的钻,还和原来的一模一样,一点都没改进,说明这种钻设计合理。在矿山井下,各个斑的斑长真是全班的领头人。有人灰谐地说班长是最大的兵,最小的官,在生产第一线,真是体现的淋沥尽至,上班,第一个进入工作面,处理安全,下班最后一个离开工作面,吃苦耐劳。就象农民望着丰收的麦田,井下采矿的矿山工人看着满地闪闪发光的云母激动的心情是一样的,特别是看着回采工作面上露出的一墩一墩的云母,心里象喝了蜜一样甜。有时一排炮下来全是云母四五个人光背云母都来不及,那个矿点真争气,茶色白云母,用老矿工的话说是钢板云母,沒有轮廓面积,全是有效面积,有时不注意轻轻一摔,一块云母就会分层几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精品中的精品,有时一次只能背一块,足有四十多公斤。

有一次,班长安排我和放炮的刘俊元老师傅当辅助工,背上火工材料我俩一同进入工作面,到了以后先数一共多少炮眼,我给刘老师付拉着灯,他熟练地装炮,那次好象是二十一炮,装完后开始点炮,刘师付不愧是老工人,点炮速度很快,大概点了一半的时候,整个工作面烟雾笼罩,什么也看不清,耳边只有导火索发出的嗤嗤的晌声,我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两腿不由打起颤来,想着最前面的炮该响了,说话也不流利了,只见刘俊元师付沉着迅速地继续点炮,点完最后一炮,我们飞快向外跑去,跑到平巷中间地段,工作面的炮响了,刘师付熟练地数着炮数。到了休息室刘师付给我说:我手里的点火线是炮上导火线的一半,如果点火线己用完,炮还没点完,那就不能再点了,迅速离开工作面。这是安全操作规程里重点讲到的。通过刘师付的讲解,使我又增长了采矿知识。

那年月,矿山井下采矿工被称为地老鼠,地下工作者,就是这一代代的地下工作者,勇敢地挑起祖国国防科技云母工业原料的重任,有许多当年在四连那片多情的大山里共同生活的老工人,离我们远去,即便是倒下,他们也是一座座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他们的心,他们的根,永远留在那多情的深山,作为我们后来者,要用手中的笔,为献了青春献终身的矿山开拓者,矿山的前辈们唱赞歌,只有这样,心灵深处才能得到一丝慰藉!謹以此文献给曾经工作在三矿四连那片蓝天下的各位长辈,同仁们。

相关文章

  • 开采云母(朱信志)

    经过三年的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们己经由一个涉世不深的毛楞小伙变成对世间事物有自己独到见解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一...

  • 老屋(朱信志)

    那是六十年代未,从农九师塔城整体迁往云母三矿的甚建二连,风尘仆仆来到矿部,这么多人的迁徏,建房是来不及,就几家共住...

  • 桥(朱信志)

    在通往阿尤布拉克蜿延曲折的矿区道路上,有十几座大小不等的桥,首当其冲的应当数渡口备战大桥,由当时的兵非三矿的老前辈...

  • 邮局(朱信志)

    在矿部中心地段,十字路口右侧,座落着一栋土木结构的建筑,整个造形尤如一架即将起飞的飞机,飞机中间是邮电所营业厅...

  • 印象*大同(朱信志)

    飞速发展的中国铁路,走在世界的最前列,不断更新的中国铁路,有着日新月异的巨变。今年春节过后,又有一列从新疆的乌鲁木...

  • 忆母亲(朱信志)

    又是一年清明节,说来也怪,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天气总有些反常,不是刮风便是小雨濛濛,便有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

  • 忆父亲(朱信志)

    又是一年父亲节,十分想念我在天堂的老父亲。老父亲己经离开我们整整十四年了,在这十四年的每一天,无不思念父亲。 ...

  • 寻亲之旅(朱信志)

    二零一七年的八月八日,这是人们普遍认为是吉利祥和的日子。虽然骄阳似火,我们全家还是登上直达青海西宁市的火车,去西宁...

  • 回忆*山洪(朱信志)

    公元一九八四年六月三日,对人们来说,是一个极为平常的日子,没有任何特殊性,但对于阿勒泰群山深处的农十师云母三矿的职...

  • 下岗以后(朱信志)

    不知从何时起,一个普遍被人们使用的称呼逐渐代替了所有一切人和人之间正常的称呼,似乎这个后来居上的称呼可以代替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开采云母(朱信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hv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