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五代时期书院的潜德养晦

作者: 一帆风正 | 来源:发表于2023-09-14 07:15 被阅读0次

    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五十多年的大分裂时期,史称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原有的官学体系被打乱,无法满足士子求学需要,一些士大夫继续通过创办书院,满足本家族子弟读书的需要。于是具备藏书、讲学功能的私学性质的书院便发展起来。当时,民间书院共有13所,有北京的窦氏书院、河南登封的太乙书院、河南洛阳的龙门书院、高安(今属江西)的留张书院、江西吉州的匡山书院和兴贤书院以及光禄书院、江西洪州的梧桐书院和华林书院以及云阳书院、福建古田的蓝田书院、广东连州的天衢书院,还有从唐朝延续下来的东佳(义门)书院。

    五代十国时期的书院大都是私人创办的。如留张书院的创办人张玉,是后唐的)进士,曾任九江观察使。唐亡后隐居山中,构筑书堂,讲学其间。又如当时著名的匡山书院,是由后唐的端明殿学士罗韬“清修不仕”后创办的,后唐明宗皇帝特敕翰林学士赵凤大书“匡山书院”四字为匾额,并发文给予大力表彰,肯定了书院托斯文、裨风教的作用。这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个受到皇帝表彰并赐匾的书院。

    窦氏书院是北京第一所书院,由五代后梁时期的窦禹钧创办。窦氏书院在今北京昌平区,是一所家族书院,不仅本家族的子弟可以入学,附近乡亲的子弟也可以在此学习。书院招收的生徒数量相当可观,对于生活贫困的学生,书院则发放“膏火银”,予以资助。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重要阶段。书院大多为避战乱而兴建于山野之间。为维持书院生存,书院师生开垦荒地以求自给,开启了“书院耕读时代”。这时的书院,已具有一定的学校性质,在拯救斯文、传播文化、净化民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书院的发展,成为五代十国乱世时期的一个耀眼的闪光点,钱穆先生高度概括为“它是黑暗中的一线光明,潜德幽光,必大兴于后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五代时期书院的潜德养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oe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