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备考,我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交活动,不出门,不看手机,吃饭都靠网上生鲜超市和外卖。
我善于且乐于独处,独处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只是长时间的独处难免产生一些副作用,比方说,自言自语的频次变得特别多。
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你突然抬起头问自己一句,“中午吃什么?”
然后自己又答了一句,“排骨吧,好久没吃了。”
我经常干这种一人分饰两角的事,声音在空荡静谧的房间里显得突兀和诡异。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赶在精神分裂的前头,套上外套出门买菜了。
古龙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有一句话,当一个人走投无路时,就带他去菜市场。再心如死灰的人,一进菜市,定然厄念全消,重新萌发对生活的热爱。
我那时正在鸡蛋摊前挑挑拣拣,卖鸡蛋的大伯突然笑着同我寒暄,“今天不用上班呀?”
我愣了几秒后,笨拙地答道,“对……我写点……写点字……”
牛头不对马嘴的对话,过后觉得非常丢人,但也有些愉悦,仿佛今日份的社交量已达成,哼着小曲走回家。
我不是个喜欢说话的人,但生而为人,说话是一种必需品。
2
日本NHK电视台在2010年曾播放过一则震撼人心的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
什么是无缘社会?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
这是一种追求极致的自由化的结果,虽说这种情况在亲缘纽带紧密的中国来说还算鲜见,可我们无法否认,我们经常会被那份若有似无的孤独感侵蚀。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并不敢将它表达出来。
“孤独”二字看起来非常的矫情,人在夜间失眠的时候最为敏感,无人倾诉的情绪泛滥,我们也会在朋友圈上发布一些似是而非的句子,但往往在第二天醒来就会立马删掉,害怕这份QQ签名式的45度凝望天空的忧伤会被嘲笑。
我们这种以孤独为耻的习惯,把人性压抑到隐蔽的角落,为什么不承认呢,有时候你就是因为没人陪伴而不开心。
没错,你有手有脚,一个人确实可以过得很好,但是你也需要接收有分寸感的关怀和有距离感的互动。
3
美国作家加·泽文的《岛上书店》曾非常风靡,主人公A.J.费克里中年丧妻,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经营着一家书店。
“独自生活的难处,在于不管弄出什么烂摊子,都不得不自己清理。”哪怕因泄愤而摔出速冻咖喱,也得在理智回收以后一点点地收拾干净。荒岛的生活中,我们只能独自地去承担自己的喜怒哀乐,无人响应,你情绪的释放跟一拳打在棉花上一样无力。
作者也说,“一个人无法自成孤岛,要么至少,一个人无法自成最理想的孤岛。”所以她安排了几个生命参与到费克里的生活中。
群居和独处,都是很好的生活方式。在一个个隔开的小空间里享受一次单人小火锅,花三倍的价钱把自己留在K房里独自唱死了都要爱,或者选一个最空的场次坐在正中看一场一个人的电影,这种乐趣只有体会过才食髓知味。
但是人又是矛盾的,我们不希望他人来打扰,可我们希望有需要的时候他们一直都在。
这个道理其实很好理解。我们喜欢把人分为内向和外向,内外向的唯一区别,就是内向者的社交是在向外释放能量,频繁地说话和交往会让他们感到疲惫,而外向者的社交是在汲取能量,他们必须通过不断地表达,获得欣赏和赞同,来维持内在系统的稳定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两面,只是可能其中一面会占上风,呈现显性表达,实际上,我们对外都有边界感,讨厌自来熟,不允许他人触碰自己的界限,可我们都渴望被需要,被肯定,在对外接触中不断地充电,我们害怕孤独。
所以,独处并不可怜,但孤独值得被慎重对待,你不该成为一座孤岛。天生孤僻的人,也拥有天生的热情,偶尔划着你的小船去彼岸吧。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但我不想孤独到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