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篇主要是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特别是对几位圣人的评论。本篇子罕篇主要记录孔子言论,重点是孔子的行事风格,以及他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意: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相信天命、赞许仁德。
因为对“与”的理解不同,这句话历来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与”作动词,是赞许的意思。另一种认为作连词,那么本句意思就是孔子很少言及利命仁这三者,朱熹和张居正就持这种观点。
郑玄也说,“利有货之殖否,命有寿之长短,仁有行之穷达。孔子希言利者,为其伤行也;希言命与仁者,为民不可使知也。”若单从他说的道理上讲,貌似有些道理。
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很明显,孔子谈及仁的次数前面读过的也有几十处,而整本论语据说有上百次之多,说很少提及仁,很有点站不住脚,与实际颇不相符。
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仁,他最重视的就是仁义道德。在区分君子与小人上他也常把仁与利放在天平的两端。
他说孝悌为仁义之本,“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培养思想道德当做教学的首要任务。
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没有了仁义道德,怎么推行礼乐呢?
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唯有仁者才能很好地把握对人的好恶的标准与分寸,也才能正确地对待人。
……
而利,顾名思义就是利益或者说是财富。人人都有求利的本能,有这样的想法并不为过。孔子所以罕言利,针对的还是那些被财利蒙蔽了双眼,利用各种非法手段,不惜出卖亲人朋友或者骨肉相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历史上争权夺利者往往只为了个人的私利,就使得生灵涂炭,就使得环境变得恶劣。利益把人心底最丑恶最恶毒的部分都诱发刺激出来。
既然如此,站在防患于未然的角度,自然还是少提为妙。
天命很玄妙,不是很理解。孔子谈及也不多,但他还是相信天命的,就如他不信鬼神,但他尊重大家对鬼神的这种信仰。他说五十而知天命,对自己所背负的责任,要努力不断地完善自己修养自己,以努力完成这种上天交予的责任与使命。
我最初以为子罕如同泰伯一样是人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