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声誉经济?

作者: 西陆华胥 | 来源:发表于2024-07-24 07:01 被阅读0次
    今天是日更写作的第 905/1000 天

    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分享的听书书目是《声誉经济》,这本书讲的是层出不穷的文化奖项,有何发展历史、评选规则,以及如何平衡专业和业余的喜好的,背后存在哪些经济考虑,解释了一些重要文化奖项对于文化界的意义。

    作者詹姆斯·英格利希,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普莱斯数字人文研究所创始人和主任,是一名文化理论家,也是数据驱动人文研究方法的领军人物。

    1.听书笔记

    01)文化奖代表了一种新的声望获得方式。诺贝尔开创的新模式在三个层面上发挥作用,催生出了「声誉经济」,促进了文化的产业化。

    在社会方面,文化奖发挥了号召和组织手段的作用。在机制方面,文化奖形成了生产文化价值的权威。在艺术观念上,文化奖维护了大众心目中对艺术纯粹性、神圣性的观念。

    02)最后最出名的大奖,往往会落在一个比大众口味要更艺术,但是比纯粹艺术更大众的中间位置。而这又会促生出新的有独立精神的奖项,形成文化产业内部的不断迭代。

    03)文化奖的意义在于形成「声誉经济」,为艺术家提供一个将才华转化为声望和经济利益的平台,同时赞助者也能借此获得声望,参与者各取所需。

    04)文化奖数量暴增的原因一是模仿成功奖项开拓新领域,二是采取差异化策略挑战主流、捍卫艺术,但最终往往又回归主流。同时,商业利益的驱动也促使更多奖项诞生。

    2.听书感想

    这本书告诉我们,文化奖项成为现代独特的风景线。

    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经济模式——声誉经济,不是解决供需匹配平衡的交换,而是积累声誉吸引注意力,进而实现价值变现。

    文化奖项五花八门,电影、电视、音乐、出版等各个行业自成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甚至除了正面奖项还有负面奖项,像美国的金酸梅奖、中国的金扫帚奖。

    只有大众想不到,没有评奖办不到,巧立名目的奖项多了去了,甚至还有一些浑水摸鱼的「野鸡奖」,乍一看名号响亮,其实并非出身正统,而是打擦边球,忽悠大众的。

    以前的文化奖项还没那么多,现如今互联网经济、注意力经济背景下,文化奖项一再扩容,隔几年就出现一批新的奖项,大大小小的奖项好不热闹。

    这丰富了奖项的维度,毕竟众口难调,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过也给大众带来了一些困扰,很容易被不入流却包装好的奖项误导。

    眼花缭乱的奖项,让人们犯了选择困难症,其实想要筛选出好作品,可以盯住主流专业奖项评选,再综合大众点评,基本能过滤掉一些滥竽充数的。

    奖项榜单、评价内容,结合起来,不只是评委、自媒体、观众的一家之言,能更客观地看待文化奖项,筛选出自己喜爱的作品。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会出现声誉经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vu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