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内心的第一驱动力
如何才能立王阳明那样的志、发佛家那样的愿呢?果在因中,答案就在所以然里。
回到那两条标准:你真正想要的,以及你真正坚信的。如何得知自己真正想要的?先要看清真实的自己。如何找到自己真正坚信的?需要形成正确的见地。
比如王阳明。他龙场悟道时刻的大发现,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具足圣人之道的自性便是那个真实自我,理在心中便是那个正确见地。人如果能看到这样的自我,拥有这样的见地,就自然会想成为圣贤,自然会从内心下手。
比如佛陀。他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时刻的大感慨,是“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徳相,只因妄想执著故,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便是那个真实自我,因妄想执著而遮蔽便是那个正确见地。人能至此,也自然会生出究竟解脱的愿,自然会从化解妄想执著入手。
王阳明和佛陀的的大悟虽然是志立和愿成,但与立志和发愿遵循的道理是一样的,差别只是一因一果。这同时也告诉我们,悟前和悟后必定是有不同的,但也一定是有连接的,有不同才分迷悟,有连接才成因果。
这不同和连接只能是对真实自我和正确见地,从冥冥的感应走向明确的呈现,从片段的认知走向完整的认知。一开始是冥冥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实现怎样的结果,多少知道道理和真相是怎样的,然后是向着这个方向努力,最终达成所愿。不够清楚,才需立志;想要清楚,才会持志;终于清楚,才是得志。
就像王阳明早在龙场大悟前的12岁时,便已立下做圣贤的志向,虽然当时还不完全清楚圣贤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成为。佛陀在大彻大悟前六年,寻求解脱和渡苦之道就是他出家的因缘,虽然当时还不完全清楚困缚自己、使众生皆苦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化解。但他们那时却多少是有感知和认识的,于是就循着走了下来,最终成圣成佛。就算最初和过程中只是感应和片段,但因为合乎本心便能踏实,因为契于因果便能相信,一路下来感受也会越来越强,信心也会越来越大。
而这正是立志和发愿及其修行的内在脉络。人能有多深的感应和认知,就能立多大的志、发多大的愿,最终才能成多大的事业和境界。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根器,本性虽然都是具足,遮蔽却有深浅,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谓“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法既无顿渐,迷悟有迟疾”。世上多的,是混沌懵懂的人。
立志和发愿,就要从这感应和认知入手。涵养和发见这份志愿,就是修行的路。真我越来越清晰,知见越来越贯通,就是在成就。常反观自心,常洞察思索。人或有千差万别,人生的形态也可以有千万种,但自我成就的路,只有这一条。
不论你求的是觉悟还是财富,是出世成就还是入世功业,也都因此而有境界之别。所以是李嘉诚,讲出了“道力不足,要靠愿力突破”这样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