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并接纳孩子那些让我们看不惯的事(二)
我们回想一下,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拉着你问这问那,从幼儿园回来,恨不得把一天发生的所有的事情都告诉你,可是问题来了,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几个情景:
情景一:他兴高采烈的跑回来跟你说,他参加了一个游戏,怎么怎么开心,表现的怎么怎么牛,小强怎么怎么出了洋相,而你正沉浸在白天繁杂的一些事物当中,或者白天被老板P了一顿还在不爽当中,于是就对他说“我在忙,你自个玩去,整天整些没用的”,甚至还说“好了,别烦我”!
情景二:他兴致勃勃地跟你说,他得了小红花,或者说比赛得了第一,比小强还牛,而你轻描淡写的对他说“哦,我知道了“,”哎哟,不错不错,继续努力”。
情景三:他一边哭,一边愤愤不平地对你说,“小强真讨厌,他的小熊就是不给我玩,我都跟他说了,把我的小狗跟他换一下,他就是不肯,真想打他一顿”,你知道的事实是,你家的宝贝抢了小强的玩具,没抢到,你想这熊孩子,明明是自己不对,抢人家的玩具,他还有脸哭,还想打别人,于是你就很严厉地对他说,”抢别人的玩具本身就是你不对,自己错了还想打人,你怎么连基本道理都不懂“……
类似的情景大家或许多少都有点熟悉,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孩子想跟你说话的时候,你用心听他说话了吗?你有没有不耐烦或者心不在焉,你有没有真心的乐他所乐,悲他所悲,你有没有急于否定他的感受,急于道德评判,急于给他讲大道理?假如绝大部分中招,那么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孩子跟你的话越来越少的原因了。又假如不幸的让青春期遭遇到了更年期,问题就更严重了。
心理学家统计:17岁的男孩是所有年龄当中说话最少的群体,而42岁的中年妇女是所有的年龄段说话最多的群体。悲剧的是,他们恰恰就是母子关系。事实上,对此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就是:
一、尊重、理解、接纳,协商;
二、改变说话方式。
就事论事,平白描述,绝不加以评判,这里要着重强调一点,你认为绝对正确的道理,在孩子看来可能就是指责和教训;言简意赅,绝不啰嗦唠叨,无限延伸;使用”我信息“,也就说改“你”字开头为“我”字开头,谈我的感受,我看到的情况,我的态度、想法和希望;
三、改变交流的方式。
不愿单面谈话,就微信交流,不愿谈学习就聊明星八卦,孩子不想谈自己的事,家长就聊自己单位里的事,在家无法交流沟通,就换个环境沟通。无论如何,交流的主动权都在家长一方,重要的不是交流什么,而是交流本身。重要的不是沟通的内容,而是沟通的形式。
#心理疏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