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观感
我坐在电影院里,对于《百鸟朝凤》的了解,只有几个字“唢呐的兴衰”。
说起唢呐,我读中学的时候在马路上远远瞥见过一眼,那时不知道是谁家办红事还是白事,总之一堆人簇拥着几个穿白褂吹唢呐的人游街,好不热闹。可这热闹,在彼时的我眼中极其嘈杂,我那时在学手风琴,爱极了风箱里琴键的低沉共鸣,所以我就只是瞥了一眼,嗯,当时应该还撇了嘴。
影片开始时,我方才知道,这是吴天明导演的遗作。你要知道,当一个词语和“遗”摆放在一起时,它的意义就变得微妙起来。我几乎是正襟危坐,紧紧盯着眼前:辽阔的高原,蜿蜒的山路,点缀在黄土边的绿色,还有那大片的芦苇……就在这让人感到宁静的原生态景致中,开始了《百鸟朝凤》的观影。
我不知道电影行业的人都以什么样的标准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我是个外行人,除了其间的热闹,我在乎的是一部电影能带给我多少感动与启迪。而这部影片显然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甚至让我有点难以负荷。
在主角“唢呐”尚未露面的许多帧里,有因望子成龙而低声下气讨好奉承的父亲,有痛失两子温柔和蔼的师母,有天分极高活泼可爱的师弟……如果你仔细揣摩,这些所谓的配角的行为举止,无一不展现人天性里的许多美好。当然,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焦师傅与游天鸣。焦师傅是个外冷内热的人,我记得最清楚的细节:他让天鸣用芦苇杆吸河畔的水时异常严厉,吸不上来不准回来吃饭,吸上水后没有表扬与赞赏,换了一个更长的芦苇杆让天鸣继续吸。可在瓢泼暴雨中他又和妻子一起给河边勤奋苦练的天鸣带来蓑衣,并将自己的斗笠解下戴在天鸣头上。总觉得这一幕狂风暴雨中爱的显露是一个转着,因为此后影片中的焦师傅面上有了笑容。再说游天鸣,一个被父亲谎报年龄不情不愿且天分不足的孩子,怨恨父亲将他的唢呐梦寄托在自己身上的同时又为父亲额头蹭出的血流泪心疼。这样一个孝顺善良的孩子,除了天分不足,焦师傅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虽然电影情节开展的前段有这么多美好值得品味,但真到了“唢呐”出场时,我才觉得这部电影有了它的灵魂,一个能自己歌唱能与人交流的灵魂。关于这缕灵魂,我记得三个唢呐:焦师傅的藏宝箱里,向他徒弟们介绍的第一支唢呐是“清朝道光年间”云云,着重点在文物与地位,可见当年唢呐的盛极一时。第二支是焦师傅送给游天鸣的唢呐,是焦师傅的师傅送的,也是焦师傅人生的第一支唢呐,现在成了游天鸣人生中的第一支唢呐,它代表的该是师傅的厚望。可惜这支意义非凡的唢呐被一场火烧了。不过游天鸣却不负厚望的苦心孤诣,在接班礼上从焦师傅手中接过第三支唢呐,一支金的、从他师爷的师爷的师爷的手里传下来的唢呐,用来吹奏《百鸟朝凤》的唢呐,这支唢呐,似乎就是第一支放在藏宝箱里的“清朝道光年间”,可是此刻出现却不止代表唢呐的当年的地位与荣耀,而是代表着传承与寄托。一支传了好久的唢呐,焦师傅希望它可以传的更久。
唢呐静静的时候,是被人珍藏爱护与传承守候的,当唢呐跳跃起来,被吹唢呐匠人的气息与指尖包绕,它就成了一个个跃动的音符,就成了一曲曲史诗,就成了一场与自然沟通交流的视听盛宴。说来奇怪,我的耳朵跟本分不清唢呐曲的差别,在我耳中所有的唢呐曲都是那么曲调欢快,喜气洋洋。当我坐在电影院静静听时,耳朵依旧分辨不清,可有的唢呐曲就是让我开心的不由自主的摇头晃脑,有的,让我眼眶湿润泪流满面。我想,唯一的解释就是,那些将唢呐吹进骨头缝儿里的匠人们,的的确确的将唢呐吹进了我的骨头缝里。我也曾一度不解过白事为何要吹奏唢呐,这个从外形看来就活泼喜悦的小喇叭。看了这部电影,我似乎有了理解。这种理解远远不是“习俗”“民间艺术”这些概念解释的清的。我想将几个情节联系在一起,当然,我不知道吴导有没有这样的表达,我也不知道唢呐是不是这样的讲究,但它们确实给我一些启迪。我想分享给大家。
在和风涤荡的芦苇丛里,焦师傅学着鸟叫吸引着鸟儿,得到了“鸟儿”的回应,于是焦师傅和“鸟儿”愉快的交流起来,焦师傅寻找鸟儿的路上发现了“鸟儿”游天鸣。这是整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情节:自由的蓝天下,宽阔的土地间,师徒三人温情的传道授业解惑,人与自然的交流是那么惬意、舒畅,让人神往。我当时就想一头扎进那悠悠的芦苇荡。我也是那时才欣喜的了解,原来唢呐是与大自然交流的媒介。与之联系起来的情节是悲戚的一幕,这一幕大概是整部影片最虐心的一幕:在一位德高望重的村长去世后,焦师傅要游家班吹奏百鸟朝凤,百鸟朝凤,唢呐一响,百鸟来朝,不轻易吹奏。吹的人,享用的人都要德行非常好。德行好,是贯穿整部剧的眼,这也是为什么吹的人是天鸣是焦师傅不是蓝玉不是三师兄,享用的人是打击日寇保家卫国的村长而非排挤村人一家独大的村长。焦师傅自己咳嗽不止却要替患病的天鸣吹奏百鸟朝凤。我期待着金唢呐里的婉转,却不该开出一朵血丝花。已然衰败的唢呐,勉强齐全的人心,焦师傅痛心又无奈,拼着全身的气力向民族英雄致敬。不知道阖上双眼来于土归于尘的村长是否知道,来于自然归于自然的百鸟朝凤,是一个唢呐匠人对他整个生命的最高礼赞。
还有一支《百鸟朝凤》,焦师傅说他去了让天鸣给他吹个四台,天鸣哽咽着说,我要给您吹百鸟朝凤。焦师傅说:“使不得,使不得。”这大概是德行高的人的统一特点:从不觉得自己德行高。试问,用一生去践行去传承唢呐的匠人,怎么会配不上唢呐对他的歌赞呢?一座孤立的坟,一立简单的碑,一支吹给一个人听的百鸟朝凤,一个欣慰的笑,一个抖擞的背影,一起隐在大山里。这一幕情节,我是描述不出其中的滋味的,只有亲眼去看的人才有深刻的属于自己的感受。有很多人讨论那个背影,我觉得那个背影,他可以孤独、可以决然、可以无奈、可以悲哀等等,但他一定是欢快的。还记得那句话吗?“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喝了深藏二十年的杜康,解了忧的焦师傅像个顽童,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唢呐里,笑着,摆着,和唢呐融为一体,沉浸在自己的喜悦里,沉浸在唢呐的喜悦里。他不是吹给别人听的,他是吹给自己听的。我们这些听众,只不过是讨了便宜而已。也有很多人说这部影片是个开放式结局,天鸣是否选择了坚守还不知。我不能左右别人的想法也无权评判,我只是阐明自己的立场,这并非一个开放式结局。在一个传统文化衰落的大势里,一个人的坚守辛苦不堪又仿佛螳臂当车般毫无意义。人性,又偏偏是极其复杂又极其简单的,坚忍而纯净的灵魂,他会遇到阻碍,会遇到挫折,会迷茫,会彷徨,会被诱惑,会短暂迷失,但他永远不会偏离。“唢呐离口不离手”绝非字面上的含义那么浅显。天鸣可能会因着城墙上孤独的吹奏人,省城里的高楼大厦,受人追捧的洋乐队而有一时的迷茫和片刻的迷失,但他最终会像焦师傅一样,昂首阔步的隐在秦川的黄土高原里。当然,也可能会换种方式,因为在最后的唢呐高歌里我放佛听到了大号的低吟。
至此,这部电影结束了。可带给我们的感动没有结束。我们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有着所谓的配角充斥在我们的人生里,他们会是像游父一样始终支持你做你后盾的父亲,会是像游母一样始终为你着想为你好的母亲,会是像焦师傅一样倾其所有助你成才的恩师,会是像师母一样由衷欣赏你无条件信任包容的爱人,会是像蓝玉一样替你抡起拳头的朋友,会是像妞妞一样摇着尾巴不曾离开的宠物,也会是像唢呐一样,你始终追求并坚守的梦想。这部影片的意义,不止是唤醒了新一代对唢呐这种民间艺术的记忆,更是唤醒了我们的心,去看看我们自己的人生。也许会有人因为《百鸟朝凤》热血沸腾的去学习唢呐传承文化,也许会有人因为《百鸟朝凤》而潜心了解其他正在衰败的民间艺术,也许会有人因为《百鸟朝凤》立志成为一名导演拍更多更好的影片,但更多的人像我一样已经有了梦想的人,会因为《百鸟朝凤》而感动,然后思忖自己的人生。
最后,在电影院里认真聆听观看,在深夜里仔细品味感受,那些在《百鸟朝凤》里发现的美好,我慢慢敲了下来,是我对吴天明导演的致敬,感谢他带给我的视听盛宴,感谢他所展现的人性中的美好。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