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名学生到办公室找我请假,因为肚子疼。我看着他的样子确实疼得难受,给他开了假条,并拿出手机跟家长联系,讲清楚学校要求,家长到校接孩子,毕竟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电话拨过去第一遍没人接听,孩子把手机递给我说,家长是干餐饮的,这会儿可能忙,没空接电话。
我想孩子这么难受,打不通电话可不行,于是我又连着拨了两遍,终于电话接通家长说没有空,让孩子自行回家。可是不论从学校的规定还是从安全的角度来讲,晚自习学生自行回家,万一出了安全问题后果不堪设想的,所以我给家长说必须到校来见家长也同意了。
学生拿了我给他开的假条,到传达室去等家长了。
我以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可过了半个多小时,学生又上楼来找我,说硕家长还没到。我这个时候就着急了,毕竟孩子肚子疼得厉害,家长却还没到,还是这样疼下去可不是个办法。于是我拿着手机,再次跟家长联系。
电话连播了两遍,都没有人接。可能家长真的很忙吧。
我们问孩子家里还有其他人吗?如果家里有人的话,我可以把他送到家里去。可是学生告诉我,家里没有人。
如果这个情况下,我把孩子送回家的话,孩子的肚子疼依然解决不了。我就问他家长在哪儿工作,地方在哪里,他支支吾吾的说不清楚。我想可能孩子难为情吧,又仔细的问题,他终于说出了,家长可能在外面摆小摊,只知道大致的位置,我说好的,我骑上电动车,带着孩子去找家长。
在路上走了十多分钟,学生说看到了家长。在路灯下的一个拐角处,家长站在电动三轮车改装的小吃车的一侧,张望着人行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群,路灯下她那张焦急的神态,足以说明此刻的生意并不好,或许她正期待着有顾客前来。车上摆放着几份准备好的凉皮。
我心里瞬间明白了,家长为什么没空去接孩子,也明白了,孩子为什么支支吾吾的不跟我说家长在做什么工作,在哪里,只说自己家自己的家长从事餐饮工作。
原来是自尊心在作怪。
我赶紧骑车上前,把学生送到家乡身边。
“妈”,“妈!”学生冲着女人叫了两声。她才回过头来看孩子,脸上现出惊讶的神色。
“你怎么找到这儿来了?”她问。
“在门口等了你好久,老师见你没来接我,就把我过来了。”孩子回答。
她这时才看到现在旁边的我,赶紧对我说:“谢谢你,老师,你看我这也走不开,所以就没有过去接他。我让他自己回来,你看这熊孩子竟然麻烦你把他送过来。”
“你还不赶紧谢谢老师”女人催促道。
“孩子肚子疼,等了你好久没来,我就把他送过来了。你要是没空,就赶紧联系一下家里的其他人过来带孩子去看医生吧,别耽误了孩子的病情。
“好的老师,我这就给家里人打电话,带孩子去看看。孩子让您费心了。”说完,她就摸出手机给家人打电话去了。
我看着眼前的改造的卖凉皮的小车,腰间系着围裙打电话的孩子母亲,再回想刚刚的事情,发现我送孩子回家的决定是正确的选择。
与母子二人告别,我在回学校的路上,不停地在思考一个问题:自己认为的对学生了解是真的了解么?
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所谓“问题学生”,让我们头疼。当我们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工作效果甚微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自己真的就束手无策了么?就真的应该放弃努力了么?我们有没有走进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构成呢?
我想是没有。如果我们真正地把家校共育落到实处,相信我们面对的所谓“问题学生”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驾校沟通的障碍会少很多,矛盾也就不会存在了。
送学生找家长,我再次审视自己曾经做过的家校共育中的漏洞,重新认识家访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今后,我会及时改正自己工作中存在的误区,把家校共育工作落实到每一次与学生谈话,与家长多多地利用微信、QQ、电话等方式进行密切联系,抽出时间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构成,为准确地做好因材施教做充足的准备。
我相信,如果我能把这些想法付诸实践,一起期待的和谐有效的教育就会发生在我身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