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作家,还是博导的谢有顺在他的《成为小说家》写道:一个好作家,往往不是那种动不动胸怀世界的,而是由很小的开口进去后再写出来的作家。
像鲁迅的小说,基本上是他故乡发生的故事,沈从文的如是,莫言的如是,苏童的如是,史铁生的如是,贾平凹的也如是,而余华写得最好的小说也是跟他童年有关的小镇生活。
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也曾说过,一个人在二十岁以前,他的写作风格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此后一生的写作无非是回忆他二十岁之前的经验和生活。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当中,总会有一个地方是你最熟悉的,有了这样一个扎根的地方,一种真正的写作就开始了。
由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策划,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文人与故乡》一书,收录了中国当代众多著名作家创作的有关故乡的散文或小说,不仅带读者跟随这些作家游览了一回作家的故乡,还能学习到著名作家高超的写作方法。
该书收录了中国当代21名著名作家与故乡有关的作品27篇,可谓篇篇都是精品力作。据我所知,这些作品不少都曾入选不同时期的中小学的语文课本或列入课外读物。
书中收录了鲁迅、冯骥才、丰子凯的同题作品《故乡》,虽然写作的角度不同,但内容都与故乡紧密相关。
鲁迅的故乡在江南水乡,他写的是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处理家产时看到的故乡、故人,以及回忆起的往事。他告诉读者,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冯骥才的老家在浙江宁波,他写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陪母亲,并携妻儿,赴老家举办“敬乡画展”所遇到的人和事(赠画送画),他对故乡的思念都体现在他的画作《雨竹图》里:“疏疏密密雨,轻轻重重声,浓浓淡淡意,深深浅浅情,远远近近事,都在此幅中”。
而丰子凯的《故乡》并未写具体的故乡,而是从古人诗作中的故乡说起,讲到现代人与古人故乡的变迁。在农业时代的古昔,一家人可以累代同居在故乡本家里生活,所以很多诗词都离不开故乡。
而工商时代的如今,很多人都远离了乡村步入都市生活,很多人已无暇纪念他们的故乡,更有很多人只有出生地,而无所谓故乡,因为他们四海为家,所到之处便是家,或许像周作人在本书《故乡的野菜》一文中所说的:“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书中有写故乡的风景名胜,有写故乡的风土人情,也有倾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郁达夫的《钓台春昼》写的是游老家浙江桐庐县钓台的事儿;沈从文的文章则是写《我所生长的地方》;老舍则是《想北平》,郭沫若的故乡是《峨眉山下》,朱自清说《我是扬州人》,看到的是《扬州的夏日》。
汪曾祺则把《故乡的元宵》《故乡的鸟呵》《故乡的食物》说了过遍,叶圣陶故乡的《藉与莼菜》很多人早就吃过。冰心的《故乡的风采》写的是故乡福州,一幅幅对联记忆犹新真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萧乾的文章带我们走进《北京的老胡同》,梁秋实则给我们欣赏《北平年景》,牛汉把我们带到他故乡大西北沙漠上的《绵绵土》上。萧红却告诉我们在故乡《失眠的夜》。
孙犁说,他十二岁离开《老家》,以后回去过两次,再后就不想回去了,个中原因倒是很实在。柯灵写了《故乡春》,又叙述了《故乡情结》,给我们分享了他故乡的山歌之后,又聊起了古人关于故乡的诗歌,真是如梦如醉。
茹志鹃的《故乡情》尽在字里行间;陈忠实《原下的日子》,分享的是他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节后回到老家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感慨颇多,竟然把农民筛河砂的筛子比作自己写作的稿纸,把一粒粒河砂比作自己写出的一个汉字,作家真是想象丰富。
杨朔的《海市》,既有梦幻一般的,也有实实在在的,虚实结合。这里还忘了告诉大家,书中鲁迅还会带大家去看《社戏》,鲁迅好像对看戏并不感兴趣,我倒觉得《社戏》还是值得一看。
遗憾是的,我的中小学时代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与七十年代初,加之又在偏远的乡村,很少读到这些佳作,在我的印象里,我所读过的语文课本,只有老舍的《骆驼祥子》。
如今,出版社的编辑们将这些名家有关故乡的作品汇集于一书,让我有机会阅读学习,也算是给自己补课,弥补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阅读上的一点点欠账吧。
读完《文人与故乡》,我对小我十岁的谢有顺教授所说的话更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也更加相信,不少作家的根据地就在他的故乡。我虽不是作家,但我也有故乡,能否把故乡也作为写作的根据地?可以,但非必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