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生活与文人失意
——读屈原《卜居》与《渔夫》
世俗生活与文人失意——读屈原《卜居》与《渔夫》《卜居》与《渔夫》据说不是屈原写的。有人说是,有些专家说不是。因为年代久远,那时候又不重视署名权,所以很难说清楚。
从字面意思来看,似乎不像屈原写的。因为这两篇文章用第三人称写到屈原。如果是屈原所写,那么屈原有点像后来的小说家。而且是比较自恋的小说家。不过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屈原本身就比较自恋,或者说自信,这在其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出来。况且,这种第三人称的小说写法也比较简单,全篇不过是一些对话描写,诞生在战国时代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不是屈原所写,是别人写的,那么这个人不仅文思很好,而且很了解屈原这个人。这两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自古以来的文士读书人或者说是理想主义者。那就是:在一个庸俗昏暗的社会里,怀才不遇的文士读书人理想主义者应该怎么活着?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主客观的具体情况不同,势必会有不同的选择命运。让我们先来看看屈原,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著名诗人是如何选择自己的命运的?命运,可能不是个人选择的,而是个人思想性格与外界环境结合的产物。不是你想这么过一辈子就能这么过。
屈原是楚国贵族,一心想报国建功立业。可惜,却被其他大臣嫉妒,君主听信谗言,于是罢黜流放了屈原。等于是把他驱逐出了国都。这对于贵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屈原是一个真正的文人读书人,一个理想主义者,这样的人不善于逢迎委屈,这样的人太耿直太清高,也太有才太放旷,必然会招致小人的嫉妒厌恶诋毁。这就是真正读书人的命运。当你真正把书进去了,你变得有思想有个性有才华了,那些不读书或者不懂装懂的一知半解的人,你可能会看不起他们,即使不是你看不起,不是你恃才放旷,他们有些人也可能会因为自卑而诋毁你。读书人可能会觉得他们很庸俗。读书人往往不善于或者说不屑于和这些人交往,但这样的人是占大多数的。为了生活工作,又不得不交往。这就是读书人需要面对的。
屈原,显然是一个很不善于交际的读书人。他在他的楚辞里动辄就批评别人是庸俗的污浊的奸佞的,而自己多么廉洁正直忠诚。著名的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一个人在自己的作品里自夸,还要贬低别人。其实这个人本身也有病,有心理疾病。屈原确实很抑郁,他自己的话是郁邑。用现代社会的标准,他需要看心理医生,但他没有,他最后自杀了。也许在心理医生看来,这是典型的抑郁症,是病,得治。
话说回来,屈原是有才的,要不然我们不会看到这个人写的那么多楚辞,我们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大诗人也不会是他。可惜的是,屈原像后世的很多读书人一样,犯了读书人常常会犯的毛病。比如恃才放旷,不善交际。失意后就不停地通过骂人和自夸来重建自我价值感。
这么说可能让屈原迷很失望。我要说,我也是喜欢屈原的,我也感觉自己怀才不遇有时候愤世嫉俗甚至破口大骂。但这并不能使我对同类人不进行反思,如果你还想好好地活下去。
屈原的抑郁自杀有他个人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要是环境不那么庸俗昏暗,要是别人不那么嫉妒狭隘,要是君主不那么偏听偏信。一方面,屈原需要反思,不要那么清高那么放旷。一方面,我们社会的每个人也要反思,能不能多一点包容多一点理解——尤其对那些有才华有思想的人。也多读点书多提高一下自己的思想境界。
历来的文学史家们往往说这些作品反应了社会政治的黑暗以及作者的怀才不遇的孤愤云云,这似乎是太简单了,是对后世读书人的一种误导,使得读书人动不动就骂环境,感叹自身怀才不遇,而不自我反思。
渔夫是另一种读书人,他没有屈原那么坚决那么黑白分明。渔夫说,世人皆浊,何不堀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饵其糟而酚其醯?屈原却说,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
屈原太清高太坚决,他不适合生活在这个庸俗混乱的世界。他选择自杀是自然的。就像后来的一些读书人,因为把书读进去了,也学了屈原。但人还是恋生的,如果你想在这个庸俗的社会活下去,就要学学渔夫的人生哲学,不要像屈原一样太坚决太分明了。这倒不是叫大家做和事佬或者难得糊涂的浅薄之徒。
如此看来,能把这一切看清楚的,应该不是屈原本人,而是别人。所谓旁观者清。那么,这两篇,至少《渔夫》,不是屈原写的,应该是别人写的。这个人也不是一般人。
我们的社会从古至今一直是庸俗的,芸芸众生看重的都是活着的金钱地位。有多少人真正有理想有品味呢?不过都是凡夫俗子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