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这篇帖子不是教你如何赢钱的(请保持严肃)。诗人徐志摩说:“麻雀牌是一种手脑耳目的愉悦。”今天只想和你探讨一下,这种令人愉快(对大多数人来说仅指赢的时刻)的游戏到底咋来的?
首先,麻将起源于中国
(捉鸡麻将是贵阳人对麻将的伟大继承和发扬)
(八仙搓麻图。你看,在中国,连仙人都要搓麻打发时间增进感情。猜一下,他们几个是8抽还是4上4下?)
麻将起源于中国,这点毋庸置疑(韩国人总算没来争了),它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清朝中叶基本定型并在民间盛行。
李守白画作《打麻将》
谁发明了这个伟大的游戏?
关于这个问题,就有点儿复杂了,传言很多,但都无据可考。咱们拣两个有趣的说。
传言1:和一个《水浒传》的脑残粉有关
相传明朝有个名叫万(万)秉(饼)迢(条)的老兄,是水浒传的脑残粉,非常崇拜108位英雄好汉,so,专门设计了一套牌,以便在日常娱乐中表达对偶像的敬意(和今天用明星当手机屏保类似),并用自己名字设定了麻将的身份。
麻将以108张为基数,分别隐喻108条好汉。好汉又是从四面八方汇聚梁山,所以加上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各添四张牌。这些好汉有富贵、贫穷各阶层,所以再加上“发”、“白”隐喻富有及穷白,加上八张牌,整副牌共计 136 张。后来又加上各种花牌,整副牌共计 144 张。
清代学者戴名世在《忧庵集》中就提到了万秉迢依照水浒创立麻将一说。但这种说法看起来太严丝合缝了,反而让人有点不信。
传言2:和捉麻雀有关
南方有把麻将叫麻雀的习惯(此处不准想歪)。这种说法咋来的?相传古代江苏太仓是皇家粮仓,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都会因雀患而损失不少粮食。
管理粮仓的头头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并凭此发放奖金,谓之“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着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这个游戏天生和钱有关系……)
我们都知道,麻雀牌三种基础花色的名字叫做“万、束、筒”。这,也和捉麻雀大有关系!
“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
“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你看,从这点来说,贵阳麻将以“捉鸡”为赢取财富的手段真是深得传统麻将之精髓。
“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
此外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故“东南西北”为风向,称“风”。“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
然后,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捉麻雀有关。
如“碰”即“彭”的枪声。又如成牌叫“和”(音胡),“和”“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
那么为何又叫“麻将”呢?在太仓方言中,“麻雀儿”和“麻将”读音较近。太仓话的儿话音念做(/ng/),雀(/tsiak/)儿(/ng/),合在一起就变成将(/tsiang/),打“麻雀儿”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将”了。
我比较中意这种说法。特别是联系到能生财的幺鸡,就觉得这种说法特别靠谱,贴别形象。
打麻将隐含着大文化
千万别只和钱联系在一起,这不好!
一、为嘛是四个人,而且还两两相对而坐?
四人两两相对,安坐桌前,依照顺序,分别取牌,既先后有序,又机遇相等,体现了咱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吃牌时,上家先于下家,体现出先后有序的社会规则;上家可截下家,体现出“势”的显著作用。而下家也可碰吃,体现出在特殊情况下“弱势亦可战胜强势”的文化理念和变化莫测的世态国情……啧啧啧,太博大高深从而被惊到了有木有?
二、看似简单,实则深邃
麻将看似简单易学,但如何打出智慧,何时可吃,何时可碰,何时喂吃,何时喂碰,有时甚至要故意放炮喂和,以避免更大损失,则可体现出技术之高下,学问之深浅。
打麻将如过招,能度势审时,当机立断的才是高手。因此,麻将既是对人预见力之检验,也是对人判断力之考核,且兼具形、声、色、触等感觉之美。
三、麻将技法大有讲究
麻将技法也和兵法一样,有诸多讲究:上下沟通、左右逢源、瞻前顾后、着眼未来、合而不同、兵无常法、弃车保帅、兵不厌诈、沉着应对……总之,在兵法上适用的在打麻将上也基本适用就对了。常打麻将的人自然懂,不多解释。
搓
麻
将
平时随便打打的麻将,竟然有这么深的学问……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决定今天就去搞一次四人游戏冷静一下。最好是能搞个闷幺鸡杠开翻九条,然后姐在数票儿的时候就可以顺便给对手讲讲幺鸡的来历,然后甩一句:姐打的不是麻将,是学问!
文/火木子(部分图文资料来源网络)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