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20多年的教学工作,我一直认为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书就是借助教科书,利用课堂,为孩子们传播知识,育人就是对孩子们的思想道德进行引导。对家庭来说,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今天读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的几篇文章,拜读了叶圣陶和杜威的教育观, 对教育又有了新的认知。
叶圣陶在《如果我当老师》一书中说,“教育”这个词,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宏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叶老倡议“教育是为了无须交”,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们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不教不是因为知识学完了,而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能自己学一辈子,一直学到老。孩子求知识,最根本的目的是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自己逐步走入社会做好准备。善于将外界的一切作为儿童学习的资源,让其和教材的内容相整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感悟,体验的时空,有利于儿童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最终实现“不需要教”。也就是,通过教育,让学生达到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认为,就个人而言,教育就是发展个人能力,熏陶个人意识,形成个人习惯,锻炼个人思维,并激发个人感情的过程;就人类而言,教育就是人类社会生活得以延续的需要;就社会而言,教育就是社会进步的手段。教育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必需品。自从有了人类以来,教育就是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群体中单个成员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由生走向死的事实,决定了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人的整个生活过程同时也是教育的过程。从教育产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生活,没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从何谈起?杜威强调,教师要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使用他自己的力量,这种自己的力量就是指个人的方法。直截了当的态度,虚心,专心,责任心,这四个基本因素是优良的个人方法的必备特征,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人的方法的有效性。
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终生受益;杜威认为,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特征,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方法的有效性。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呢?叶圣陶告诉大家,一是要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二是要发挥教师以身示范的作用。杜威则坚持,让学生在做中学,强调要结合儿童的特点和学习需要来设置课程,安排教材。
什么是教育?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开发你的内心。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是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由生长、主动学习。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当孩子意识到他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的意义已经失去。所以,教育不应是强压式的灌输孩子思想,而是无痕的引导,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就是,让孩子看到远方的大树,为他埋下一粒种子,朝着希望前行; 教育就是,你的每一次放手,他的每一次进步,最终无须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