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老子给我们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叫作“行道者,全其寿”。他真正的意思,并不是要我们千方百计地活得久一点。
老子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道别人固然不容易,但是了解自己才是真正最难的。
一个人能够了解别人,只不过是有智而已。如果能够了解自己,才叫作明。做到明,可不容易。一个人要了解自己,就非有德不可。
凡是没有德的人,想到自己时,第一个感觉就是自己没有问题,是好人。坏人大部分认为自己是好人,否则就坏不下去了。
因为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坏,一般不会坚持下去。不知道自己坏,总觉得自己是最好的,这种人就不是明白人。
做为中国人,一定要做个明白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品德,才知道自己这个错了;有品德,才能够心平气和地去了解自己。
现在,有很多人总结过去时,都不去反省自己的缺点。就算反省,多半两秒钟就解决了:没有问题,我很好,所有错都是别人的。
而古人要反省自己,可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首先,他们会点一柱香。点这柱香,不是求神明,而是用来计时的,意思是要检讨到这柱香烧完了,才能够放过自己。
“自知者明”,必须要有相当的品德修养,才能够真正地了解自己。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有力跟强之间,毕竟还是差一点儿的。有力的人多半很莽撞,有多大力,出多大力,这并不是很好的现象。
强不是这样,而是该用多少,就用多少;不该用的时候,一点儿力都不用;甚至还可以借力使力,自己不够,找别人一起来。这才叫作强,强是不容易做到的。
“自胜者强”,是在告诉我们,天底下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比如,我们骂别人容易,把一个人赶开也容易,战胜一个人也不难,但是要战胜自己,可能要奋斗一辈子。战胜自己的人,才有资格叫作强者。
实际上,我们老觉得在宠坏别人,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在宠坏自己。我们总是把眼光放在别人有身上,从来没有转过来,看看自己。
所以,这两句话,跟上面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实是有相关性的。下面就更妙了,老子说: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只要人有富有的观念,就说明他很穷。人不穷,怎么会有富的观念呢?所以,富不富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念,因为富跟穷都是人自己的感觉。
有时候你有一千块钱,就觉得很富有了;有时候有一个亿,反而觉得很穷,这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只是人自己的感觉而已。
所以“知足者富”,其重点不在富,而在知足。一个内心很满足的人,才是最富有的。因为他心中没有穷,也没有富。
一个人知足不知足,完全是自己的修养。粗茶淡饭可能觉得很满足,山珍海味有时候反而觉得一点儿味道都没有。
“强行者有志”,这里的志指的是意志力。努力实践的人,才叫作强者。要努力实践,就要有很坚毅的意志力,不可动摇,这种人才叫作强者。只有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能做到这样。
比如,明知道这次去,有千万人在那里等着准备给我难看,给我下马威,我还是要去。这就是孟子告诉我们的:虽千万人,吾往矣。该去就去,因为我有很坚毅的意志力。这叫作浩然之气。有浩然之气,才是真的强者。看到这样的人,别人自然就不敢怎么样了。
老子在这一章的最后,告诉我们: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一个人,时时刻刻不忘本,叫作不失其所。
一个人流离失所,是最可怜的。晚上不知道到哪里去,不知何处是我家,就算这个人拥有世界上的一切,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想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那叫作流离失所。因为回归不了自己。说得再严重一点儿,人这一辈子总有一天要回去。但是回到哪里去,自己却不知道,这就是流离失所。
记住一句话,回家永远是最安全的路。可现在很多人,搞得妻离子散,家不成家,就算是很富有,实际上也是流离失所的。
失掉自己的“所”,就等于失掉自己的“本”,这样的人怎么会长久呢?“死而不亡者寿”,我们一直把这句话解释成,人死了只是身体死了,但是精神永远不死。实际上,老子不完全是这个意思。
老子是说,身体会死,精神不灭,这个层次并不是很高。真正的意思是,我们一个人死了,但是人类还会生生不息,还会持续地延长下去。
死而不亡,不容易啊。这样才叫作寿。这个寿是指全人类的寿,而不是一个人自己活多久。
自己活多久又怎么样呢?活到60岁跟活到80岁,有什么不同呢?活到80岁跟活到120岁,又有什么不同呢?看起来都是相同的,都是短暂的。
只要我活着,就不许人类灭绝,这是何等的豪气!但是,我一点儿不自私,我是为大家想,不要因为我一个人,搞得全人类都毁灭了,否则就是罪大恶极。
所以老子接着就要告诉我们,小跟大是什么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