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知道,近体诗按体裁看分为律和绝二种,“律”包括七律、五律和排律,“绝”则只是指着七绝和五绝。今天,我们着重谈一下"绝句"的问题。了解一下绝句到底是个什么?它和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要想写好绝句应该注意些什么?这里不会刻意地去讲什么技巧和方法,因为再好的技巧和方法,没有实践那也是空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动手去写,去了解绝句这种形式本身具有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掌握它、利用它、驾驭它。我们曾经学过了,绝句应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
七言绝句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为女民兵题照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一、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一)五言绝句: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第一字如果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同前一样第三个字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
例如: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第一字如果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同前一样第三个字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
例如: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李绅《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
例如: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疑是"句用"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 "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 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三绝句(选二) 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不合律句。
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
第二首 "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 都不合律句。
"殿前"句也不尽合。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了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三、我们如何去写好绝句?写七绝是基础,还是写好七律。这是要再次说明的。对于七绝的概念,我们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绝句也就是截句,七绝是从七律那里截来的。所以,我们对七绝的认识,常常认为它是掐头去尾的七律。
其实,针对七绝而言,这些说法都是不准确的。我们都知道,七绝写作的特点,一般是以起句押韵为主的,看这起句的平收而押韵的特点,就打破了截句的平衡对称的概念。七绝的文体特点,是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更适合表达一种“意”。表达情感的细腻和起伏感。可以肯定的说,七绝不是七律的“截”,而是自成一体。近体诗的几个体裁中,七绝的特点是最鲜明的。
我们说到的“绝句”,其格律的基本要求和律诗没什么区别,不论是平仄还是押韵。其章法上的共性也是一致的,同样脱不开“起承转合”这四字。但是,它毕竟是个小家伙,论“个头”比律诗小了一半。我们常言说的是量体裁衣,把写律诗的那套完全搬到绝句身上,就肯定不合适,号码不对。如武学所讲:“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绝句字少,就相当于短兵器了,绝句的特点,那就是一个“险”字!
律诗的字数较绝句为多,在表达方式上可以更严谨和从容不迫。律诗的特色体现在哪,在它的对仗上,中二联的对仗才是律诗最典型的特色,这两个对仗联,其对仗可以使诗体工稳而典美,两联之间的关联和变化转折,又往往是全诗最精彩的地方。
而绝句呢,因为字数少,没这么大的空间,它无法写的那么从容不迫,不可能稳扎稳打。所以,小个子和大个子较手劲是要吃亏的,怎么办?它个头小,但是可以灵活,可以以快制胜。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绝句这么理解了:它所能表现的就是那么一个片段,一个忽闪的感情浪花,一个一闪而过的情景剪影,特别是对七绝而言,这就是其最主要的表达特点。
五绝和七绝,也是有区别的。七绝的特点表现的更为灵活而精神,可以很突兀地表现自己,重在一个“神”。五绝,字更少,反而不象七绝这么“自在”“艳丽”地表现自己,用一句“返朴归真”来形容五绝也许更合适,五绝字最少,反而要求的是一个“稳”字。所有近体诗的体裁中,五绝是难度最大的!
七绝可以忽略对仗的存在,自由畅达,而五绝反而常常又需要有对仗的存在。这是因为五绝的字实在太少了,包括五律在内,五言诗,每句五个字无法完成一个完整的平仄谱的施展,不象七言句那么从容地安排平仄的分配,所以,声韵上也无法达到圆润和完整感。
怎么办?它只有常常借助对仗这种形式来帮助。五言诗在声韵上,更多的是借句和句之间的配合来达到一种效果。这就是我们一般要求(不是绝对标准)五言诗(五律及五绝)的起句要仄收的原因所在。
比如我们前面所举的一个例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起句仄收,前两句对仗,很常见的写法。这不是谁规定的铁规矩,而是这种体裁的特点,就适合这么表现才能达到一种较佳的效果,是人们依照自然的审美观,自觉地适应性地这么写的。五绝的前两句对仗,后两句,如果没特殊的构思的话,就不必再对仗了,因为两个“对仗联”堆在一起显得呆板也不美。那么,按照章法的概念来,第三句就转,第四句就合。起承二句在声韵上多注意一下,正反相依,逆顺相应,一呼一吸,宫商和谐。
在五绝的写作中,起承二句描写以平铺直叙较为适宜。这一点有点象七律的起法的规律了,而不象七绝,七绝则适合起句便该突兀惊人,压住阵脚。其实仔细揣摩其中的各种微妙区别,也是很有趣的事。对形式的理解,由表及里看进去,看透它,掌握它,才好驾驭它
五绝的重点,还是在第三句上。第三句写的好不好,决定着全诗的质量。最后一句,多是跟着转句而走的,或做呼应式问答,或做延展式的发散。再看一下刚才那个例子的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很容易理解了,是一个流水对形式。
关于五绝,在没有很好掌握近体诗一般的常识之前,不要轻易就下笔。不懂诗的人喜欢写五绝,以为字少,简单,容易下手。其实,它才是最难写的。我们前面比喻的“一寸短,一寸险”,它就应该是最险的了。
写五绝,最好有律诗的基础,尤其是七律,要很熟练的基础,还要有写七绝的灵动体验。五绝写作的基础,不仅仅有格律形式方面的底蕴要求以及上面说的那些理念,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底蕴,比如一个人的全局观,思维能力,归纳能力,文字功底的锻造能力等等,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