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简称,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云南昆明共同组成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它的前身是1937年11月1日在长沙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的校庆日。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正式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并于5月4日在昆明正式开课。
西南联大从1938年到1946年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期间培养了2000多名毕业生,其中包括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以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总设计师邓稼先等。
西南联大还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和发明,如中国第一个电子管、中国第一架飞机等。
西南联大被誉为“民主堡垒”和“学术自由之岛”,它的校训是“刚毅坚卓”,它的校歌是《满江红》(罗庸、冯友兰作词,张清常作曲)。
西南联大的校务最初由三校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和张伯苓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共同管理,后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期留于昆明,故一直由梅贻琦任主席,主导校务。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分别迁回原址复校,唯有师范学院留昆,在原校址上建立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独立办学,后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西南联大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不朽的爱国主义丰碑。
它在极度简陋和艰苦的环境中鼎力治学,为国育才,铸就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
2、西南联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后方民主运动的重要阵地。
它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与各党派团体和社会各界广泛联系,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它还是云南地下党的主要阵地,培养了许多革命干部和战斗英雄。
1945年12月,在昆明爆发的“一二·一”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西南联大学生为主体发起并得到全国各地响应的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
运动吹响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战斗号角,被誉为继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之后,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3、西南联大是民主堡垒和学术自由之岛。
它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它尊重师生思想自由,鼓励创新探索,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它还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与国内外知名人士和机构保持联系,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摘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