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56)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56)

作者: 最后一班车刚刚好 | 来源:发表于2021-11-04 21:54 被阅读0次

中国古代文章的体裁2

诏令:皇帝写给臣民的书信。有命令性质。如汉代的《高帝求贤诏》、《武帝求茂才异等诏》等。还有“檄”也属于这一类。如司马相如的《谕巴蜀檄》。

传状:“传”就是传记体散文。它是记述已故某人生平事迹的。如《史记》的《项羽本纪》、《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三国志》的《诸葛亮传》等等。“状”又叫“行状”、“行略”、“事略”等等,它和传稍有区别,只要求记载某人某一方面的事迹就可以了。如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

碑志:这类文章分两类:一类是碑铭,一类是墓志铭。从内容看,碑铭就是记事性散文,墓志铭就是传记体散文。碑铭刻在石碑上,墓志铭刻在一块石头上,并埋在墓穴里。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杂记:包括传状、碑志类以外的一切记叙文在内,有刻石的,有不刻石的。包括以说理为主的散文、记事性散文、写景散文、笔记体散文。

箴铭:用于规诫,大多是用来戒勉自己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颂赞:用来歌颂或赞扬别人的文章。如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等。

辞赋:赋始于汉代,是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哀祭:哀吊死者的文章,平常我们叫祭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等。“诔”也属于这一类,也是哀吊死者的。这类文体现在叫“悼词”。

阿末闲话:

阿末对诏令了解,大约起于周朝。自春秋战国时代,诏令就已经名扬四海了。各国国君为了招揽人才,就会招募天下贤才,进而写这种诏令,如秦穆公求贤令等等。

史记版秦穆公《求贤令》如下: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个传状,其实应该做两个字解释,一个是“传”,一个是“状”。所谓“传”其实就是传记,而“状”指的事是行状,行状其实就是秦汉时,国家选择人才的一种标准方式。

行状,字面可以解释为行为状态,一个人的处世为人和品质,我们就说他的行状如何。

司马迁的《史记》对人物传记记录,最为深刻和透彻,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碑志就是墓志铭一类的文章,自古及今都有留下。甚至有人专门以给人写墓志铭讨生活,明代书法家文征明以书法扬天下,时人多愿意请他写墓志铭。

词赋始于汉代,两汉许多名赋,至今都影响甚大,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张衡的《二京赋》和《归田赋》等。

而哀祭这种文体也非常重要,不同于碑文,它大多数以纪念形式流传下来。如《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已经成为千古第二大行书。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如下: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辰,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一字亦不辨)尔(“尔之”涂去)幽宅(“相”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不妨随着阿末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唐颜鲁公的文采。

相关文章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56)

    中国古代文章的体裁2 诏令:皇帝写给臣民的书信。有命令性质。如汉代的《高帝求贤诏》、《武帝求茂才异等诏》等。还有“...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16)

    儒家重义轻利,墨家统一义利,这是“爱人”说与“兼爱”说的主要区别。儒家“爱人”说主张“爱有差等”,孔子主张爱有差等...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20)

    “人定胜天”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一种主张,意指人类依靠自身的力量,能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它是战国...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22)

    荀子是先秦时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哲学思想方面,他提出“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把道德...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25)

    庄子是个观察精细、思维敏捷的哲学家,同时又是一个想象丰富、情思飘逸、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人、文学家。庄周曾梦为蝴蝶,翩...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29)

    “天不变,道亦不变”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道”是封建社会据以存在的根本原理,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天”主...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18)

    所谓“天人之辩”,是指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辩论。商周时期,人们把天看做是至高无上的神,到春秋...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21)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他把区别于禽兽的人所特有的属性看做是人性有其合理之处。可是,对于这种道德...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17)

    战国时期,以“黄帝”为名的学术派别大量出现,黄帝成了“学者所共述”的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吸收了黄帝学说中...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23)

    “中庸”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解释“中庸”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中庸就是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化常识全典》笔记(5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cs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