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098号消零专题
如何把教育叙事写好

如何把教育叙事写好

作者: 兔子老鼠马 | 来源:发表于2022-06-09 23:09 被阅读0次
    1.你喜欢哪篇文章,为什么?

    喜欢第一篇《因为那一块石头》,因为它文笔娴熟,素材裁剪布置精心,逻辑关系严密,主题突出,冲突展示合理,叙事娓娓道来,点题又深刻简洁,可以作为教育叙事的典范。

    2.除了内容不同,两篇文章的差异是什么?

    这两篇文章都是描述学生中发生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共同的特点都是令人印象深刻,又似曾相似。把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的话,会有一些发现。

    首先,两篇文章的题目都比较简洁,而且直接点明主题或线索,都能引起阅读者的兴趣和遐想。第一个题目更加艺术一点,更有悬念,暗示了故事的不简单。第二个题目更加直接,点出文中可能出现的情绪基调。

    其次第一篇比第二篇的文字更具艺术性,有情节的跌宕起伏,有各种冲突的存在,也点出了作者所遵循的自我教育原则和对学生的信任与等待。第二篇的直接叙述成分比较多,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亲眼目睹般地真实和遵循事情发展的顺叙,没有多大的意外。这应该和作者的性格特点、写作习惯,文字功底有很大关系。

    再次,第一篇文章2900字,第二篇2500字,同样3000字以内的文章,如果作者是同一个人,应该是不同时期的作品,第二篇是及时记录教育过程的量的积累,第一篇则是量变之后质变的结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正是有了第二篇这种近乎实录般的、经常性地教育故事的累积和热情却不成熟的思考,才有了第一篇这种高屋建瓴般地,提炼出自己的教育智慧的成熟之作。

    3.两篇案例,与论文的联系是什么?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案例是事实论据,为了论证论文中提到的现象学写作的要素和教育写作的困境、解决办法。

    4.通过阅读论文和助读资料一,结合两篇案例,对你写类似文章有何启发?

    (1)魏老师在论文中提到的现象学描述,强调了冲突,让我想到了小说中最主要的因素也是冲突。我们平常能写到的冲突就是认知的冲突,但是两篇文章中,都没有就认知冲突做更深入,更通俗的解读。人与人之所以对于一件事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是因为他们的认知和理念不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观点、看法、世界观、价值观不同,这个受个人性格、经历、文化等的影响,而认知就像冰山一角,他后面埋藏地更多的是一个人的感受,想法,愿望等深层次的东西。

    有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丰富教育教学实践的老师,是能够从学生的行为中读出内心感受和需求的。作为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情绪的多变的,而且为了实现自我认同,有些时候会患得患失,所以他们中间发生些什么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这个时候的他们,正是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同伴之间的影响,对于他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非常重要,所以他会在承认错误和保住面子之间纠结,权衡,这种认知之间的冲突应该是很折磨人的。那个千禧年之前的电话,是一个长大了的孩子对自我的突破,是他的认知终于完善地一种体现。

    第一篇文章的作者正是看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特点,所以以一种静待花开的看似“无为”的方法,却在行“无不为”的理念,是在给孩子们自我教育的机会。同时,他的细心观察、言传身教、有期待地等待也为孩子们的认知发展提供了健康而持久的养料。

    (2)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写好现象学描述的文章,从根本上来分析,一定绕不开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做的是育人的工作,只有掌握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以我学习心理咨询的经历,后现代咨询流派中的叙事疗法值得我们在写作教育叙事时进行借鉴。

    叙事疗法认为,人类活动和经历更多地充满了“意义”和故事,而不是逻辑点和法律条文,它是交流意义的工具。人类学家布鲁纳指出:“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包含开始和结束,因而给了我们框架,使我们得以诠释现在”。我们之所以更喜欢教育叙事,就是因为它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和心理需求。我们不仅需要论证层次严密,逻辑关系清晰的论文,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逻辑性,更需要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地教育故事,以丰厚自己的职业生涯和日常生活。

    心理学家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而写作教育叙事,恰恰是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可以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甚至只是在重新叙说一个不是自己的故事中,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简单地说,好的故事可以产生洞察力,或者使得那些本来只是模模糊糊的感觉与生命力得以彰显出来,为自我或我们所强烈地意识到,面对生活的困扰、平庸或是烦闷,把自己的人生、历史用不同的角度来“重新编排”,成为一个积极的,自己的故事。

    系统式家庭教育的理念中提到我们看到的事实远非真相,所以,真相究竟是什么?如何解读?谁来解读?为什么解读?……都是我们在写作教育叙事的时候应该认真考虑的。   

    (3)叶波教授在《中小学教师教育写作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指出教育写作的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以符号化的方式实现教育经验生产,以结构化的方式赋予教师生活意义,以话语性的实践规约教育生活现实。关于教育写作的困境,叶波教授也提出了三点:一是教师角色多重性下写作的主体游移;二是教育生活复杂性中写作内容的迷失;三是教育话语单一性下写作的语言贫乏。

    关于教育写作的建议,叶波教授给了三点建议:以教育生活为写作对象;以描述性语言进行直观呈现;以重写实现意义的持续建构。

    这里提到了“描述性语言”和“重写”与“建构”。以我进行体验式活动的经验来说,当人们对于一个教育事件有了切身体会之后,这种体验才会令人印象深刻,才能激发人的感受,从而形成源头活水,即便不考虑文采,也能洋洋洒洒几百上千言地对过程进行生动地描述,这时的描述性语言是鲜活地,读来活色生香的。如果说教师写作思路枯竭,语言贫乏,只能说明体验不深,感受不切,不足以触动我们的灵魂深处罢了。所以,这里提出的“在场”就非常必要。

    “在场”当然要求人在场,更要求心在场。心不在焉,漠不关心,感情不投入,智慧不澄明,如何谈得上教育?教师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必须有一种真正的关切,要有一种持久不衰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对于一个人和他的精神世界的尊重,也是希望进一步了解这个人的渴望,同时也就承认了自己对这个人的“无知”从而发现不曾被当事人注意到的生活片断,以便和他/她一起重新改写这个生活故事,让故事向着他与她真切希望的方向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当事人更好的生活价值。

    至于“重写”与“建构”,有点类似叙事治疗中的解构。解构是一种颠覆理所当然的现实与做法的过程,将那些所谓的‘真实’从其产生的情境与条件中,从隐藏着歧视与偏见的空洞言语中,从掌控人生活自我与人际关系的熟悉手法中,剥离出来,从而看到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把教育叙事写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dv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