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讲了一群野心家的故事,讲的虽是历史,却也很有现实的“咀嚼”价值。
天下大乱时,杀人放火,强奸抢劫,都不会犯法,纲常失序,乾坤大乱,把禁锢男人“力比多”的栅栏全都拆除了。野心十足的男人们纷纷登场,尽力挥洒。
这就有个矛盾,靠个人的力量想做更大的坏事,往往不能,要做大坏事,就必须“包装”,必须“营销”,吸引更多能干的人加入,结成团队。
曹操把自己包装成维护正统秩序的力量,本质却是要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方便自己招兵买马,大干特干。
刘备标示自己是“汉室宗亲”,把自己包装成“讲仁义”的人,与张飞、关羽桃园结义,让江湖上视忠义为生命的人就有了投奔的方向。
袁绍、袁术、公孙攒、刘璋、刘表,都是既得利益者,更多的只是想保有现有的地盘,没有更大的追求,偶有称帝野心,也不懂包装和营销,掀不起时事的“大浪”。
孙权,属命好之人,享受父兄的胜利果实,据长江之陷,野心不大还好,若野心太大,得陇望蜀的,可能早就耗竭国力,等不到有称帝的那一天。
野心大也好,野心小也好,上述男人们都算是有组织的人,做坏事的能力都不小了,相伴随的一个矛盾也就与日俱增起来。
有组织的人,身边能没有些能人志士吗?有,又怎么确保他们没有“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呢?
最人格分裂的当属曹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却又时刻疑忌人才,有条件的使用人才。曹操赐死杨修和荀彧,直接或间接杀掉孔融和祢衡,绝不重用司马懿,认为他有“狼顾”之相。曹操有生之年,小心身边的能人,终没有发生被人取代的事,事业上也算是很成功了吧。
刘备呢?主张仁义,与身边的能人平等相处,大胆放权,分享权利。管理上失于宽松,临死前保不住就有了巨大的担心:“我死之后,他们抢了我的江山,怎么办呢?”
刘备托孤之举,与其说是托孤,更可能是借此试探诸葛亮,或恳求诸葛亮,说的是:可辅佐则辅佐,不可,则代替他;想的或者是:我都把好人做到这份上了,仁至义尽了吧,看你还好意思去抢我的江山?
如何借助能干的人把力量壮大,壮大之后,又不用担心能干的人把自己的利益抢走,就成了自古至今那些有想法的人绕不过的一道难题,能答好这道题的人似乎不多。
利益太大了,谁又能禁得起诱惑?
逐鹿之心,能人有之,先得者用,此乃天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