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真情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作者: 漠衣 | 来源:发表于2020-10-20 23:43 被阅读0次

在今天之前,或者说直到今天的夜晚九点钟,再到我不知道何时会结束的时辰,我都在迷茫,时间是什么,空间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做城市规划,做历史保护是为了什么。这个思考的过程不算久,但足以让我挣扎了好几个失眠的夜晚,我不知道做历史保护在做什么,在留存记忆?在守护历史?还是在找寻新时代的归属感?我的老师告诉我,我们在做的,是为城市找到意义,为所有不知何来何往的人们找到在浩瀚宇宙的立足点。很文学上的讲法,与城市规划的宏观、理性不同的地方,也是我走到历史保护路上的灯塔。

城市乡愁

我在刚刚结束的下午观看了平遥电影节的直播,很遗憾我不能回到山西,那是我很怀念的第二故乡,我在那里学习规划,在那里接触到历史保护,在那里看到无数古街古村落的颓败、翻新,看着我最熟悉的石头村庄变成养老院,再变成信息大杂烩的现代商业场。今天是电影与城市的对话,我不知道有多少电影导演是由建筑师转变过去的,今天是贾樟柯导演的专场,他在讲电影,也在讲城市的乡愁。

城市乡愁这个词是很值得推敲的,乡村没有乡愁吗,那肯定是有的,从乡村走出来的城市人在城市里怀念故乡,这样就把乡愁更多的聚集在了城市里。我也想谈谈城市空间,芒福德把城市比作容器,这个从城墙时代便筑好明确容器壁的空间容纳了什么?建造活动、社会关系、宗教传承、经济文化,人类发展在这个容器里进行,但追根溯源,容纳的是时间,是从城市筑造便按下开始键的时间,城市的每一刻都是过去所有时间和未来所有时间的浓缩。时间是什么,无数学者进行讨论和争辩,最让我们大众亲切体会到的,是记忆与预期。城市囊括着时间带来的记忆与预期。

贾樟柯导演讲,每一个电影人都是规划师,把一个城市的背景、脉络、空间把控在短短的九十分钟里,在荧幕上构建出空间结构,为人们找寻记忆提供一个载体。这和我们的历史保护有异曲同工之处,过去是怎样的,历史是怎样发展的,作为单单一个时期的“时代人”是无法理解的,电影在讲述历史,在讲述城市意义,历史保护也是,或者说,我们更应该向电影工作者学习,怎样在历史保护中守住城市意义,为人们找到一个归属点,找到我在这个宇宙活着的立足点。电影是很明确的,把历史直接的呈现在屏幕上,把色彩、光影、声音这些人们记忆的根据地建构出来,让人一看到就能说“这就是我的回忆啊”。对此历史保护明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把这种意义投射到真实的空间里。

我也开始回忆我的家乡是怎样的,想来想去,不过是一个二层一侧有杨树的中学宿舍楼,一条种了两排洋槐树的红砖路,一陡高高的黄河河堤大坡,一巷子老旧食堂蒸腾的午饭香气,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围着蹲在巷子口吃午饭。若是非要描述一下乡愁是什么,那我想再回到那个小学校里磨砖末、揭树皮,聚在星空下打扑克。我相信这也是很多人记忆里的家乡,不是一张完整又清晰的平面图,就是那一栋老屋,一棵树,一碗汤粉,或者长长一钟上课铃。我们想要保护与传承的,也不过如此,想把记忆空间留下来,把看到就会说这是我的家乡的认同感找回来。

重塑真实

看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会发现,每一帧都是最朴实最真诚的烟火人间,像罩了一层灰尘的旧照片,就慢慢的从一头转到另一头,声音缓缓的,画面灰灰的,却是最让人感同身受的。我们所经验的,也不过是一座小城的热腾腾的早餐,哑着声音的摩托车,和跟在妈妈背后走过的一条长街。贾导演说,他只是在重塑真实。真实是什么,从哲学上来说,可以说是存在,是直接感受到的客体世界,不被修饰,不被遮掩,就用最真切的感官去感受,用思想去体会。

《无用》讲了一个年轻服装设计师的历程,她不想做商业化的附庸者,不想做工业化的获益者,而转头去做手工制作,去做重建人与人联系的一个纽扣。她说在手工制衣的时代,衣服寄托的是情感,是期盼。我没有办法不和我们的城市联系起来,在城市最朴素最灰头土脸的巷子里,有一条长凳,一个遮雨的屋檐,一幢两扇窗的老屋,长凳上是傍晚与父母的闲聊,屋檐下是邻里饭后的家长里短,老屋里是夜晚等待的烛光。这就是情感。在工业化时代我们再也找不到的,不止是一件针脚密实的手工衣,还有一个熟悉温暖的精神场所。

贾导在纪录片里做了一个规划,巴黎时装周、广州制衣厂和汾阳裁缝店,这些场景在同一个“荧幕时间”出现,告诉大众,真实的世界不只有时装周,也有流水线,也有摇摇欲坠的裁缝店,这些是有联系的吗。毋庸置疑。我们所需要看到的,想要被告知的,便是这种联系,看到世界的真实面,再从中细细寻索“我”在哪里。这是电影、文学、绘画等一切艺术作品带给我们的。

我又在想历史保护在做什么了。工业化时代没有过去,虽然后现代化思想持续对此提出质疑和反叛,但这仍是一个工业模式化的时代,城市大同小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需要工业化,也不可置喙的需要历史保护者的存在。唐宋的佛塔、明清的城墙、民国的清真寺和五六十年代的单位大院,正是这些历史要素提醒着我们,过去一直存在。城市在历史的结构里,也正是这种结构,或者说历史格局的存在告诉我们记忆空间没有消逝,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寻找情感的慰籍。历史保护的意义大概也在于此吧,在工业时代竭尽所能留下一片故土。

握手言和

这是一个“纷争”的时代,没有炮火,没有战争,但仍充斥着不可化解的种种矛盾,科技与温情便是其中一个。手机时代的到来让人们隔着千山万水也可联络感情,无主体熟人社会的虚拟构建也逐渐带来熟人社会的瓦解,人们开始不再需要市井生活的聚集和零距离交往。二次元的力量是强大的,也不可否认给人们带来另一种精神慰籍,人们在虚拟空间里同样感受时间交替,感知城市更迭,找到主体定位,人们甚至可以通过屏幕在短时间内找到文化记忆,与城市共鸣。周辉老师把这称为“与狼共舞”,手机指代工业化,这种无法抗争的时代力量把我们所一直在寻找的温情记忆空间扯入一个虚拟时空,城市里熙熙攘攘的交往空间变得不那么重要,实体空间上的感知不再独一无二。从另一角度,手机却也是人们重建记忆场景的载体,乡村社会甚至城市老街旧区的瓦解,在上一个变革时代带走的历史场所、文化空间,也在以另一种方式在手机重现。

那么城市物质空间的意义在哪里?诸如寺庙、宗祠,这些宗教礼仪空间在现代社会仍然作为精神象征存在,物质空间所特有的中心、轴线、边界等组成要素也为人们的身体“规定”了一个存在范围,人们在这个空间里找到宇宙定位,而不作为游离于虚拟时空的“符号”、“昵称”。在这个时代,物质空间的留存仍应作为极重要的部分,人们拥有五官,拥有身体,这赋予了人们感知外界的能力,也作为世界传达的媒介,必须处于实地,感受实景。实体空间与手机虚拟空间和谐共处,也正是情感和记忆在尝试与这个科技时代“握手言和”。

汉口老城是足以被称为大杂烩的地方,自汉街初建的五百年间,汉口作为商业盛镇、九省江港、东方茶市、多国商埠,经历极繁华与颓败,在如今的汉口仍能找寻踪迹。汉正街的明清遗韵、江汉路的华界商街、里份的秩序规整、南京路的洋行洋店,多时空的历史元素在汉口呈现,也伴随着时代的淘洗,开始呈现不同的风貌。如果你去过汉口,那你会看到的,是换上霓虹荧幕的繁华商街,新时代的年轻业态在这里聚集,人流鼎沸,日入斗金;还能看到的,是历经风霜却精致的民国牌楼,守着一条灰暗的里份长巷,人去楼空,满含苍凉。

实体电影在尝试与虚拟空间握手言和,历史保护者在探索工业时代的保护路径,汉口老城的繁华商业与旧街老巷隔着牌楼安静相望。这是一个需要接纳与包容的时代,我们要做的,是在冲突与矛盾中,找寻一条精神意义上的文化传承之路。

相关文章

  • 2020-03-04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句话是我第一次是在朋友圈看见的,当时是一个朋友分享的这部纪录片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在今天之前,或者说直到今天的夜晚九点钟,再到我不知道何时会结束的时辰,我都在迷茫,时间是什么,空间的意义是什么,我...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星期日那天,我独自一人去看了场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这个纪录片分为许多小节,在每个小节的后面都会有一段诗歌朗...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看了会《家事大吉》,跟着大吉穿梭在她的生活里,跟着她到处逛到处听到处看,有些羡慕,大吉的家族成员好厉害,不过个体也...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排片很少,今天整座蓉城也只有两家影院分别排了一个场次。作为电影上映,能看得出来,这部片子的...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观影背景:这个片子我是在中秋节那天早晨看的,那时候已经有感冒的苗头了,裹着外套,外面是大太阳还觉得冷,之后又跟室友...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时隔近半年之久,我想为这部影片写点什么,缘由也不计较,可能是为了记录自己,时间久了想起了一些影片里的往事,...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今天无意中在百度上看到了贾樟柯的纪录片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部以作家自述的方式来讲述作家的写作之路,以及作家...

  • 一直游游到海水变蓝

    最近看贾樟柯新电影《一直游游到海水变蓝》预告片的时候,对这个片名有一种莫名好感。奇怪的是,当我跑步跑到快要撑不下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if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