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作者: 安徒生的树与明月 | 来源:发表于2021-09-29 22:09 被阅读0次

观影背景:这个片子我是在中秋节那天早晨看的,那时候已经有感冒的苗头了,裹着外套,外面是大太阳还觉得冷,之后又跟室友吃了火锅,虽然是番茄的,还是觉得加重了我的感冒~

它好看吗?我也不好回答,可能我会比较模糊地说:我觉得那些时间也不算是浪费~

我其实是很讨厌功利性地去看书或者去看电影的,所以实在无话可说的时候,我大多选择闭口不谈~

可是有时候好像必须要说一些相对严肃的话、故作正经的话、虚张声势的话来证明自己,这可能归于我的虚荣心,归于我的表达欲,归于我对所面对知识的信任和崇拜~

我说这些是想说,我无比清楚自己的浅薄,我也无比确信给我时间我就会进步,可能在成熟之前沉默是很明智的选择,可我太急了,急于表达,明知不成熟也想表达,我希望我的表达可以妥帖,可以被包容,希望读者允许我幼稚,相信我会进步。

《山河故人》剧照

回归正题。《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贾樟柯导演的作品,片名取自余华在影片里的原话“在我小的时候,看的这个大海是黄颜色的,但课本上说大海是蓝色的。我们小时候经常在这游泳,有一天我就想一直游,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文学一部分的功能是让生活的琐碎诗化,让生活的语言诗化,那些平凡的语句,平凡的记忆,被作家身份的人讲出来,被放在大多数人可以看到的地方,就显得很漂亮很浪漫很有氛围,因而看到“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即使不了解前因后果,光看到这几个字,都觉得很好看~【肤浅了不是~】

我之所以选择去看它,贾樟柯导演是一部分的原因,我之前看过他的《三峡好人》《山河故人》《一个桶》,我很喜欢《山河故人》;另一部分原因是我对余华莫言格非这些文学大家有着较为强烈的喜欢和崇拜。因而,贾樟柯加上几个作家的名字,我就觉得这电影可以一看了~

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片段化,过于片段化。全篇(好像)是由十几个章节组成,虽然每一个章节之间逻辑衔接很紧密,但是时间分配差异过大,导致观感上有些许不适,有一些章节,(感觉)只用了一两分钟的样子,刚开始,就结束,过于短促了。

而且结尾也有些许潦草收场的意思,梁鸿的章节结束直接重复之前播过的余华的一个片段——“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用来点题,这可以理解,但我觉得,直接跳,硬跳,还是有些突兀和匆忙收场的意味的。

章节的分明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逻辑的不连贯,这在贾平凹、余华等人的单元故事中可以看出,但是,在结尾也选择这样的处理,我觉得是不太行的,过于草率了,或许可以考虑,给结尾添一个凸显主题的章节,之后承接余华的那个片段结尾,才会更自然顺畅合理有余味~

内容的话。我是比较有共鸣的,无论是贾平凹等人所谈到的饥饿,还是余华的机遇,梁鸿的家庭阴影,我都能和自己对应起来。客观来讲,片子的内容最有价值的点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农村;一是回归。

该片先是做了回归的动作,然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乡村,听说这个电影一开始的名字是叫《一个村庄的文学》,可见,村庄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元素。

我们可以听到60、70年代的疾苦,可以看到21世纪火车站来来往往的行人,可以看到杀马特造型的年轻人,可以看到一脸迷惑的中年大叔,我们看火车上刷手机的人,看村里100岁的老人。

我们可以看到普通的我们的日常。

这部影片我看完觉得主角不是文学不是作家,依旧是乡村的人。

我们关注的是远离故乡的人他们的后代说不出流利的家乡话,看到的是来往匆忙的人为生活奔波,我们看到普通的人生命的韧性和弹性,看到那些弱小的身躯拒绝脆弱。这些焦点出现在影片并不意外,这是贾樟柯一贯的作风。

那这些作家提供给了影片什么呢?首先是知名度,其次是叙事角度,后者的功能其实普通人也能赋予,贾樟柯那里有很大的篇幅就是一位我已经忘了姓名的老者提供的,而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也完全承担了父亲的那个叙事角度。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所涉及到的“演员”有一种很有力量的朴实感,他们有的画了淡妆,有的很是朴素,他们很自信,铿锵有力地说话,谈话,朗读作品。

那些作家的名言,从农村妇女的嘴里读出来,从作者儿子的嘴里读出来,在田间地头,在河水石边,在发芽的树旁,不分场合不分人群的读出来,没有任何的不适,反而会觉得,这些文字,出自于作者,但来源于这些形形色色的普普通通的人群,因而他们最有资格读它们,因而无论是田间地畔还是农民小孩,都是恰当的。

这是让我意外和反思的,文学,应当是阅读的东西,阅读,是和吃饭喝水一样,应当是极其自然和普遍的事情。不能让所谓的研究架空文学,不能让所谓的专业“高大上”文学。

其实没有看影片之前我的期待是它靠近《文学的日常》这样的纪录片的,看了后发现它跟《文学的日常》十分不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就很贾樟柯,《文学的日常》很贴片名。

总的来说,《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观感一般,我觉得把作家请来记录片却不让他们发挥他们所擅长的“文学”的角色,是比较可惜的;作为讲述者的作家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又显得有些局限。这个层面来说,我偏向于《文学的日常》这个纪录片,它里面的作家是普通的,也是文学的,是合乎寻常又切合主题的。

相关文章

  • 2020-03-04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句话是我第一次是在朋友圈看见的,当时是一个朋友分享的这部纪录片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在今天之前,或者说直到今天的夜晚九点钟,再到我不知道何时会结束的时辰,我都在迷茫,时间是什么,空间的意义是什么,我...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星期日那天,我独自一人去看了场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这个纪录片分为许多小节,在每个小节的后面都会有一段诗歌朗...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看了会《家事大吉》,跟着大吉穿梭在她的生活里,跟着她到处逛到处听到处看,有些羡慕,大吉的家族成员好厉害,不过个体也...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排片很少,今天整座蓉城也只有两家影院分别排了一个场次。作为电影上映,能看得出来,这部片子的...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观影背景:这个片子我是在中秋节那天早晨看的,那时候已经有感冒的苗头了,裹着外套,外面是大太阳还觉得冷,之后又跟室友...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时隔近半年之久,我想为这部影片写点什么,缘由也不计较,可能是为了记录自己,时间久了想起了一些影片里的往事,...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今天无意中在百度上看到了贾樟柯的纪录片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部以作家自述的方式来讲述作家的写作之路,以及作家...

  • 一直游游到海水变蓝

    最近看贾樟柯新电影《一直游游到海水变蓝》预告片的时候,对这个片名有一种莫名好感。奇怪的是,当我跑步跑到快要撑不下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ls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