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饱了。”孩子说。
“再吃一口,最后一口。”
孩子被劝说再吃了一口。
“最后一口,小朋友要多吃饭才能长大。”
“我刚才已经吃了。”他从餐椅上跳了下来,走向沙发。
有的父母会继续说教。如果心情不好,可能会开始拖拽吼叫。“我是为了你好!”
孩子吃没吃饱,他自己心里清楚。孩子的感受被忽略,常被父母训之怎么做才对。
“一切为了孩子”,这句说辞在生活中,时常能听到。它包裹着很多意味:父母的自我牺牲、孩子被忽略的感受,被爱裹挟着成长,还有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
01
在中国的家庭关系中,普遍把母子关系作为一个家庭的重心,“一切为了孩子” 使得配偶之间的关系常被忽略。
围绕着孩子的各类问题,常成为家庭里争执的焦点。如果父母关系不和谐,家里很难有融洽的氛围。在缺乏爱和信任的家庭中成长,孩子很难在未来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为了孩子忽略配偶,是非常常见的状况。
正确的做法是:将配偶之间的关系列为家庭中最优先的关系,武志红说“这是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
当孩子看到父母相处融洽互相关爱,他会感觉到家的温暖,会懂得爱与信任。他得到爸爸妈妈的爱,也懂得去爱爸爸妈妈。不论是对于家长还是孩子,爱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
02
“一切为了孩子”,家长时常替孩子做计划、做决定,却没有启发孩子做事情的动机,去开启他敏锐的感受。
意大利幼儿专家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简单来说,精神胚胎的发育是不是别的,就是孩子的感受。
你看看身边的孩子,他的感受是被忽略还是尊重?饱饿冷热的感受,常被家长施加影响,更别说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
有没有过母亲或是奶奶,时常会说你在冷天里你穿得太少了?她们是将自己的感受强加在你身上。小的时候,摔倒在地,大人都习惯说;“不痛,不痛。”或是“不要哭,不要哭!”。这都是在影响孩子去忽略自己的感受,不鼓励孩子表达情绪。
如果,孩子趴在地板上吹蚂蚁,你是一把把他拎起来,还是和他蹲下来一起吹?
尊重孩子的感受,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这个世界。不要着急地告诉他怎样做是对的,先让孩子尝试,在试错中成长。
“不要剥夺另一个人从痛苦中受益的权利。”
03
“一切为了孩子” 不过是家长转移自己的焦虑。
部分家长自己不成长了,就将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有劲儿就往孩子身上使。
没有能力做孩子的榜样,但是希望孩子比自己优秀,甚至希望他们去完成自己未曾达到的高度。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幌子,溺爱着自己。
孩子的梦想是什么,有的孩子自己都答不上来。因为从小的感受被忽略,不相信自己的感受,孩子很难有想象力创造力。
04
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
我们时常在不该分离的时候与孩子分离,该分离时却紧拽着孩子。
1岁前,应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给他搭建一个安全岛。孩子在青春期应该给他更多空间。如何把握这个度,需要父母和家长在生活中练习。
“一切为了孩子”,这句话的底层逻辑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只有自己发光了,才能照耀到身边的人,才可能成为孩子看得到的榜样。
在孩子眼里,我们都活成了什么样子?
网友评论
是的,换位思考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我们是大人,小的应该听大人的话。
在作者的阐述中,要把孩子培养好,就不能以“一切为了孩子”来阻碍孩子的发展,而是要给予孩子“抱持性”环境。作为一名妈妈,也看出作者对儿子的用心,教育理念独树一帜。
我特别喜欢看作者写的育儿文章,说实话,写的越来越好,赞啊!
我做的还不够,不算好妈妈。
每一天里都在朝好妈妈靠近一点。
写文,是对育儿还有自我成长的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