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我向父母提问,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找到自己的答案:利益的彼此交换。
18岁,我在周记中提问,什么是自由?刚毕业的语文老师在文下回答我:在我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即自由。我不甚满意。
19岁,我在迷茫中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找到的答案是:个体的快乐各不相同,而我的快乐来自对目标的坚持和从不放弃。
34岁,我看完人类简史,陷入沉思。我知道人不过是最最普通的动物,但倘若,合作不过是生存的本能,信仰不过是虚构的主义,快乐也仅来自生殖的陷阱,那么此生我们该何以依仗?这荒芜繁杂的时代洪流里,该在哪里找寻心灵的一片净土?
人类简史给出了线索,但答案要靠自己去摸索。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历史的发展充满偶然,并不以个体的幸福为考量,换句话说,人类的进步不代表个体的快乐。我不能理解,直到我看到了这样一个例子。烽火硝烟中的叙利亚,妇女穿上黑袍,若能在13岁找到一个恰当年纪的男性保护者已是极大的幸运;而孩子,一排站立的儿童枪决执行者,稚嫩脸上的冷漠,让人悚然一惊。而这一切的起源,是被利用的善良,是被裹挟的价值观,是对疑似进步的追求导致的更加剧烈的群体的不幸福。历史从来不缺乏类似的案例,由此及彼,更是让我深刻领悟到国与国、人与人直接差异之大,并无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可的理论。
也就在近日,我看到知乎的提问,女权主义者在追求什么。高分回答是这样的:
1.胎儿期:不因为是女儿而被打掉。
2.出生:不因为是女儿而被杀害/扔掉/送人/卖掉。
3.幼儿期:不因性别而受苛待,更不会在生小病时被放弃治疗直至致残或死亡。
4.上学:不因为性别而被剥夺义务教育后上学的权利。
5.青春期/成年:如果不幸被强奸,受害者不用面对“谁让她这么骚穿吊带”。如果不幸被拐卖,也有望获救,罪犯也将被惩处,而不是披着最美山村女教师的荣光,感动了全中国。
6.就业:不因为性别而被直接pass,不用面对堂而皇之的"我们想招一个男生",而是有一个不分性别的公平竞争的机会。
7.恋爱:拥有对自己的身体的自主权。
8.结婚:不会被娘家当做货物卖掉,得一笔高额彩礼给弟弟娶媳妇。选择不婚,也不会被当成某种奇特生物。
9.家务:不因为性别而在工作之外,还需要承担全部家务。
10.生育:有生育的自主权,而不是由夫家决定生育的数量与性别。
11.财产继承:拥有和兄弟平等的财产继承权,而不是一出嫁就失去土地/房屋财产继承权。
12.家暴:不会被拒绝出警/立案,不会被娘家/妇联劝忍,被虐打至死也不会将杀人凶手以七年以下的虐待罪而非故意杀人罪判刑。
我很赞同,这是国情,而更有甚者,不仅仅是男性或者社会舆论在经意或不经意间试图压制女性,女性群体本身也常不理解作为女性的权利和选择,并加入到舆论压制的阵营。【作者:Emily Poverty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738078/answer/175968455】
诚然,女权主义是近些年的“政治正确”,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为自己的权利自由呼吁争取,这是人类发展的进步,我曾经这样以为,并且认为有义务将这种思想加以传播。但现在,人类简史给了我当头一棒,如果女权主义本身不过是虚构的理论,我是否可以相信?进步又是什么?我怎么确信这是进步的一个方向而不是相反?
几经思考,我认为相对合理的结论应该是:个体的幸福不一定是人类的幸福,而人类的进步也不一定是整个进化的终点。蝼蚁如我,并无法猜测未来的方向,就茫然如同看着盒子里的猫的科学家。但我可以确信的是,我仍是千千万万个体中的一员,我所做的努力,我所做的思考,也许此刻不过是偶有顿悟的菩提树下的青年,但至少,我已经为未来提供出了我的选择,而未来,也许也会因为蝴蝶的一次振翅发生些许变化。
我并不知道女性最终的幸福指向为何,但我知道此时此刻,仍有女童受到歧视,仍有女性受到家暴,十亿分之一的个体的不快乐,已经是具体的不快乐。因此,为目标努力和不放弃,让少数的个体先获得快乐和自由,是至少我能做的事情。这就是我认为的女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