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余闲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因为余闲太多,就会造成浪费;太少,就会形成稀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有一种观点认为许多公司太过于臃肿,某些行业拥有的现金太过充裕,这是主管人员挥霍无度。在房地产和商业并购交易上,他们支付的价钱远超实际价值,从不讨价还价,对预算的底线也毫不在意。乱花钱的结果就是有些石油公司的市值比他们拥有的石油价值还要低。市场假定,这些公司只会浪费自身的资产。20世纪80年代的融资收购风潮,其初衷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风潮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了;收购这些公司,然后使其陷入债务压力,将这些公司从资源充裕的状态转化到稀缺状态,债务所带来的惩戒及我们所谓的稀缺引发的关注力会改善公司的绩效,主管们会因此开始投入关注,在花钱时更加谨慎,并为公司带来更高的收益。
事实上,大量实证研究显示,融资收购虽然饱受争议,但的确能提高公司的业绩。一个原因在于,公司的“赘肉”加剧了职业经理人所面临的激励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之所以乱花钱,是因为们他们花的是别人的钱,这种赘肉实际上就是让管理层挥霍享受的天降横财,但从股东的角度来看,这种享受对公司的发展毫无益处。通过融资手段减少“赘肉”,职业经理人就能在花钱时更加明智。
由于稀缺心理的存在,融资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公司实现精益化,节约化背后的原因与截止日期能提高生产力,低收入旅客能了解出租车费的道理相同。职业经理人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努力降低成本,提升认知能力。他们必须与供应商进行艰苦的谈判,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以确定每笔支出是否必要。这种专注力在稀缺状态下是自然而然的,而在资源充裕的情况下则相对困难。就算在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自掏腰包时,如果现金充裕他们也会花钱大手大脚。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一样,余弦既是一种浪费,也能带来收益,采取精简措施时,我们很难将真正的浪费从有用的余闲中剔除出去。事实上,在融资并购风潮过后,许多公司都被逼到了破产边缘。面对这种现实,公司主管们产生管窥心态。如果说人们在20世纪80年代习得了企业精简的经验教训,那么21世纪则给人们在管理目光短浅带来的危险方面上了一堂课。不过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某种联系,如果太过精简———削除了太多余钱,那么经理人就只能用按揭未来的手段来弥补当下的青黄不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