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早上6点起床,运动30分钟,自由书写20分钟,卡片式阅读打卡10分钟,百词斩30个单词,上下班途中听《罗辑思维》或者《每天一本书》。
白天上班。
下班后,晚饭全家散步半小时,陪儿子1-2个小时,写作半小时,看会小说,然后睡觉。
虽然这种学习成长的节奏并没有让我获得丰富的物质回报,但是,如此充实的一天,却可以让我的心灵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幸福感。说白点,至少不再焦虑。
哪怕没有什么具体的回报,至少坚持一年多下来,收获还是可见的。
二
放假回老家。
早上睡到自然醒,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躺在沙发上,一边玩着手机,一边看着电视,还能顺手在往嘴里塞点零食。
如果有机会,小区楼下凑个局,麻将整个下午。然后沉浸在赢钱的喜悦或者输钱的懊恼中。
晚饭后继续全家散步,如果有人约,稍晚点再找个地方吃个麻辣烫或者烧烤。
剩余时间,继续手机,电脑,电视,各种吃……
临睡前,准备完成写作任务时,大脑却一片空白,就像一个胖子吃完大餐之后再也不想动的感觉一样,一天爽到晚的我,也突然不想再做任何的事情。
三
温柔乡,英雄冢。
武侠小说里特指英雄沉浸在红颜的怀抱中,丧失了英雄的气魄。
而在我这里,温柔乡是家里太过于舒适的环境,丰衣足食,家庭幸福。英雄冢则是,沉溺于这种舒适的状态中无法自拔,以至于能力退化,甚至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最终被淘汰。
温柔乡就是我们的舒适圈,而在舒适圈中的生活就会成为我们的英雄冢。
成长 || 打破舒适圈,先从物理环境开始舒适圈理论由美国人Noel Tichy提出的理论,图里的3个区可以表示为你想学习的事物的等级 。
最里面一圈,“舒适区”, 对于你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
中间一圈,“学习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
最外面一圈,“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 一段时间后,“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 “舒适区”越变越大, 而一部分的“恐慌区” 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
成长 || 打破舒适圈,先从物理环境开始是否需要打破舒适圈,因人而异,这完全由每个人的需求和对自己的要求决定。因为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所经历的生活都不同,只要能符合自己需求的就是好的,毕竟改变自己的大门,只能自己给自己打开。
做事的标准高自然会对自己要求高,进而会去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挑战能够激发自己的潜能, 从而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在学习区不断提升自己。
四
有个同学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不想回老家工作的最大原因就是,我不想在每天打麻将的生活中,20岁就看到60岁!”
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也可以体验到,在工作的城市,每天都是成长,在老家,则每天都是享乐。
因此,如果你不是那么自律的人,想要打破自己的舒适圈的话,就先从物理环境开始吧!
离开那些让你舒适的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