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喜乐年华主题征文活动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传统的生活方式被颠覆,很多人离开故乡到外地发展,像游牧民族一样,逐水草而居。
男儿志在四方并非传说的故事,每个故乡都留不住她最优秀的孩子,当生活轨迹不再被局限,漂泊就成了常态。人生的层叠波澜,无非是离乡和归乡,无论身在天涯何处,故乡永远属于我们心灵落叶归根的地方。
走过异乡的夜,别过陌生的人,才明白世界万千繁华,也抵不上一场回家。来南方工作二十多年,我基本上每年都会回一趟湖北老家,沿海城市的生活节奏太快,感觉像拧紧了发条的时钟,只有故乡的原风景能让我心如止水,安之若素。
在文学的世界里,有许多关于故乡的描述,我最喜欢读的还是纳兰容若那首《长相思·山一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曾经留在南方度过了几个春节,这边的春节也会在门上贴春联,也会给小孩子发压岁钱,但相比故乡而言,总感觉没有那种欢天喜地的气氛,缺少了许多年味。
年味是什么?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我觉得年味不仅仅只是农历腊月置办的那些年货,更多的是参与的过程与喜庆的氛围,年味就是年俗的味道,约定俗成,历史悠久。
中华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所有吉祥如意的愿望,都是人们至善至美的追求。
一声声清脆的爆竹,表达了寻常百姓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一张张喜庆的“福”字,寄托了神州大地对和谐幸福的祈盼;一个个简单的拜年手势,传承了炎黄子孙千百年来的相互牵挂;一叠叠簇新的春节红包,蕴含了华夏儿女几代人的血脉亲情。
过年是民间传统,年味也应该从传统里面寻找,感受浓浓年味,传承传统文化。年味,其实一直在我们心底,只需要一点点唤起。
记忆中的青葱岁月,在故乡过的每一个春节都溢满了年味,值得余生不断反复地重温,用来慰藉我的思乡之情。
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孩望过年。”在我的童年时代,最让人盼望的事情莫过于迎接春节的到来,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过年就是一年之中最幸福的时光。
小孩的世界无忧无虑,之所以喜欢过年,是因为每到那个时候,既有新衣服穿,也有好东西吃,还有压岁钱拿,仿佛天底下所有的美好都是为过年而准备。
人们常说生活要有仪式感,这样才称得上幸福美满。过年的仪式感就是贴春联、挂灯笼、放爆竹、吃年饭。故乡的年味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充足,通常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筹备春节,从整个农历腊月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一直都沉浸在过年的氛围当中,甚至那种热闹祥和的余韵会持续到正月底才进入尾声。
民间有很多传统习俗都保留在农村,因此农村人更能深刻体会什么叫做年味。以往的农村,养牛为了种田,养鸡为了换钱,养猪为了过年。每年快到腊月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杀年猪,因为我们故乡的习俗有讲究,不在腊月里杀猪,到了腊月就是年,要说一些喜庆吉利的话,杀猪毕竟充满了血腥与暴力。
年猪杀好了之后,人们会在新鲜猪肉上涂抹一层食盐放进坛子里面腌制,过段时间再挂起来风干成腊肉。在民间,鸡鸭鱼肉是丰裕生活的标配,过年除了准备腊肉,鸡鸭鱼自然也少不了,这些在农村基本上都能自给自足。鸡鸭是乡下放养的,鱼是池塘野生的,平时舍不得吃,一到了腊月就不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只为了红红火火过大年。
除了溢满卤香味的鸡鸭鱼肉,糖果点心与花生瓜子也是迎接新年的必备物资。在以往的农村,这些年货都是自产自销。糯米是年货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各家各户除了用生糯米打糍粑、做汤圆,还会将蒸熟的糯米炒成爆米花,掺和自己熬制的麦芽糖,再撒上一些芝麻,利用简易的模具制作成糖果。
如果纯粹以芝麻和麦芽糖作为主要配料,那制作出来的糖果专门有一个带着地方特色的名称——孝感麻糖。花生瓜子这些零食也是自己炒制的原味食品,毕竟条件所限,没有集市上卖的品种多,有时候也去买一点五香瓜子换换口味。
进了腊月的门,闻着过年的味。农村的集市也是名副其实的年集,商铺里和地摊上,各种各样的年货开始摆出来了,琳琅满目。如果年味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在年画春联鞭炮香烛这些红色基调的映衬下,烟火人间的每个角落都弥漫着喜庆欢乐的气息,年味渐渐浓了,新年不知不觉一步一步在逼近。
在我们小时候,农村每当临近新年,会流行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划旱船,基本上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划船队,他们走村串户敲锣打鼓地表演节目,领头的队长唱着湖北大鼓,其他队员一边表演一边附和。表演结束之后,通常主人家会给两包香烟作为酬劳,他们便唱个诺道声谢,再去下一家门前表演。
过年还有一件事让我们男孩子高兴,那就是燃放烟花鞭炮,或者玩可以打火炮的玩具枪,动手能力强的小孩甚至可以自制玩具枪,照样打得呯呯响。大人们为了安全起见,一般都会禁止小孩们玩这些带有一定危险性的玩具。可越是禁止,小孩们越是觉得新奇,于是跟大人们斗智斗勇,总有办法玩到。
到了腊月就是年,腊月里的每一天都在为过年做准备,记得小时候大人教我们小孩子唱过《腊月歌》,这首童谣将过年时的热闹场景一一描绘,像是一本连环画:
二十一,炒炒米。
二十二,买年画。
二十三,糖果粘。
二十四,打扬尘。
二十五,打豆腐。
二十六,卤腊肉。
二十七,年办毕。
二十八,插红蜡。
二十九,样样有。
三十夜,桃花谢。
初一早,年拜了。
腰一勾,手一驮,
金果麻枣都归我。
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户户都会放爆竹、贴春联、吃年饭、看春晚,至此将浓浓的年味推向高潮,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喜乐年华,幸福安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这首《元日》,将春节的传统习俗表现得淋漓尽致,年味穿越千载,依然芬芳浓郁。
以前盼望过年,是因为那个年代条件有限,平时生活过得艰苦朴素,过年是一年四季中难得的一次奢侈。
如今我们的生活美满而又富足,只要愿意花钱,每天都像过大年。吃喝玩乐也不再是过年的首要需求,因为很多人平时都在外地工作,非常希望能够借着过年的机会和家人团聚,这时平安团圆就成了过年的主题。
而我们心心念念的年味,正是春节期间与家人相处的温情时光,年味包括但不限于蕴藏在美酒佳肴里的幸福安康,更让人感动的是每一回与家人的心灵触碰。
过年的意义在于,无论我们走了多么远,都会回到当初出发的地点。每一个有家人陪伴的新年,爱都不会冬眠。
再厚的日历也不经翻,转眼又快到了兔年春节,在故乡发酵了三百六十五天的年味,牵动着远方游子渴望回家的心,世界上最幸福的路就是回家的路,等待每个人平安归来。中华盛世,亲情,没有丢失。万家灯火,团圆,依旧继续。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春节近了,年味也出来了,风里飘着香,雪里裹着蜜,美味的腊肉已经炕好,可口的年糕已经蒸熟,我们的梦想,离不开生活的滚烫,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红灯照,照出全家福。红烛摇,摇来好消息。亲情,乡情,甜醉了中华儿女,一声声祝福,送给你万事如意!
网友评论